数字化监测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效率探析
吕超
新疆水发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市 830000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水资源调控、防洪减灾、生态保护等关键职能。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存在信息滞后、决策粗放、响应迟缓等问题,难以应对极端气候、水资源短缺等复杂挑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化监测技术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了全新范式。通过构建“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决策”的闭环系统,数字化监测技术可实现工程状态的实时感知、风险的智能预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与工程韧性。
二、数字化监测技术的核心内涵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需求
(一)数字化监测技术的技术架构与功能特征
数字化监测技术以物联网为核心,集成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边缘计算等技术,形成“端 - 边 - 管 - 云”的立体化架构。传感器网络部署于工程关键部位,实时采集水位、流量、位移、应力等多元参数。边缘计算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过滤噪声并提取特征,降低传输压力。通信网络(如 5G、LoRa)实现数据的低时延、高可靠传输,云端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完成数据存储、模型训练与决策输出。该架构具备高精度、实时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可支撑复杂工程场景的动态监测需求。
(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传统痛点与数字化需求
传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三大痛点:其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水文、气象、工程状态等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难以实现跨系统协同。其二,决策依赖经验,缺乏数据驱动的科学依据,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其三,应急响应滞后,人工巡检周期长,难以捕捉突发风险。数字化监测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与智能决策系统,可打破信息壁垒、优化决策流程、缩短响应时间,满足水利工程对“精准感知、智能分析、快速处置”的现代化管理需求。
三、数字化监测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效率的路径
(一)数据采集与整合:构建全要素感知体系
数字化监测技术通过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全方位感知。在水库大坝中,渗压计、测斜仪、GPS 位移监测站可实时采集坝体渗流、变形数据。在水闸枢纽,水位计、流量计、视频监控可动态跟踪水流状态与设备运行情况。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协议(如 MQTT)汇聚至边缘网关,经清洗、转换后上传至云端数据库。云端平台采用数据湖架构,支持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存储,并构建工程元数据模型,实现数据与工程实体的关联映射。通过数据整合,管理方可获取“一图统览、一网统管”的工程全景视图,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支撑。
(二)智能决策支持:驱动管理科学化升级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是数字化监测技术的核心应用,该系统集成机器学习、知识图谱、优化算法等技术,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水库水位变化趋势,结合降雨预报生成调度方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检测闸门锈蚀、裂缝等缺陷,评估设备健康状态。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平衡防洪、灌溉、发电等需求,制定水资源分配策略。IDSS 还可嵌入专家知识库,模拟工程师决策逻辑,为复杂场景提供辅助建议。通过智能决策,管理方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提升决策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三)远程控制与维护:实现管理灵活性与成本优化
远程控制技术通过 SCADA 系统与自动化设备联动,支持对水利工程的远程操控。管理方可实时调整闸门开度、水泵启停状态,无需现场人工干预。设备故障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并推送维修工单,技术人员可通过 AR 眼镜远程指导现场处置。维护方面,数字化监测技术可实现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设备振动、温度等运行参数,系统可提前识别轴承磨损、电机过热等潜在故障,安排计划性检修,避免非计划停机。远程控制与维护技术显著减少了现场巡检频次与人力投入,降低了运维成本,同时提升了工程运行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四)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管理协同与透明化
信息化平台是数字化监测技术的集成载体,该平台涵盖数据管理、业务处理、决策支持、信息共享四大模块,支持多角色、多层级用户协同工作。运维人员可通过移动端 APP 上报隐患,管理人员在 PC 端审批工单并分配资源。公众可通过门户网站查询工程信息,参与监督评价。平台还提供可视化看板,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工程运行指标,增强管理透明度。通过信息化平台,水利工程管理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向“集约化、协同化”的转变,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四、数字化监测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融合与标准化建设
数字化监测技术作为多领域技术融合的产物,在水利工程应用中面临协议兼容性差、数据接口不统一等瓶颈,制约了设备协同与系统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需加快构建覆盖传感器命名、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的行业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异构设备的无缝对接。同时,应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跨领域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数字孪生建模、区块链存证等关键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全面提升水利工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水利工程数据涉及水位、水质等敏感信息,一旦遭受网络攻击或发生数据泄露,将严重威胁水安全与社会稳定。为此,需构建涵盖数据加密、访问权限管控、实时入侵检测的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技术手段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同时,应加快制定水利工程数据隐私保护专项政策,明确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界定采集范围、存储期限与共享条件,在保障工程运行管理需求的同时,切实维护公众知情权与企业数据权益,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三)人才队伍建设与组织变革
数字化监测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深度应用,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水利专业知识 + 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要求。当前亟需通过系统化在职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大数据分析、智能系统运维等技能的掌握,弥补传统水利人才在数字化领域的短板。同时,需将数字化管理理念融入组织变革,通过优化部门职能、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跨部门协同平台等举措,打破信息孤岛与业务壁垒,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实现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五、结束语
数字化监测技术以全要素感知为基石,融合智能决策、远程控制与协同管理,构建起覆盖水利工程运行全场景的技术体系,为行业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管理方案。该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工程安全保障能力,降低了运维成本,同时通过数据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水利行业向智慧化、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升级。展望未来,随着 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破与政策体系的完善,数字化监测技术将进一步深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为国家水安全战略实施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李原园, 赵勇. 基于物联网的水利工程智能监测系统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 ,2021,52(03):298-300.
[2] 陈明忠 , 刘志雨 , 周祖昊 . 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框架与关键问题 [J]. 中国水利 ,2022,(15):22-25.
[3] 高占义 , 雷晓辉 , 蒋云钟 . 大数据驱动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方法 [J]. 水科学进展 ,2020,31(04):6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