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 技术的矿山救援小队在线协同训练系统设计及实现
孙峰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应急救援大队
一、引言
矿山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对救援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要求极高。传统矿山救援训练主要采用模拟巷道的形式,但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模拟程度有限,难以真实还原复杂多变的矿山灾害场景。场景固定,无法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救援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演练成本高,包括场地建设、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投入较大。考核难度大,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救援人员的表现。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VR 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仿真技术,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让救援人员在零风险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有效解决传统训练方式的问题,提高训练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VR 技术概述
2.1 VR 技术的基本概念
VR 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用户可以通过特殊设备与这些环境进行互动,旨在模拟真实世界或创造虚构的环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使用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用户通常通过头戴显示器(HMD)等设备与虚拟环境互动,头戴显示器中的两个小显示屏对应用户的双眼,通过特殊的凸透镜实现宽阔的视场和深度感,给用户产生立体的视觉体验。高质量的立体声音效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声音方向和距离,通过耳机播放,进一步增强沉浸感。
2.2 VR 技术的核心组件
VR 技术的核心组件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硬件设备主要有头戴显示器,如 Oculus Rift、HTC Vive、PlayStation VR 等,它们提供视觉和听觉体验。控制器,通常有手柄、手套等形式,用于与虚拟环境交互。传感器和摄像头,用于追踪用户的运动和位置。软件系统则包括 VR 引擎,如 Unity、UnrealEngine,用于创建和运行 VR 内容。应用程序和内容,涵盖游戏、教育、模拟训练等各个领域。这些核心组件相互配合,共同实现VR 技术的功能。
2.3VR 技术的应用原理
VR 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涉及感知技术、建模技术和展示技术。感知技术是基础,通过获取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信息,实现对用户的环境感知和交互。建模技术是核心,用于创建和模拟虚拟环境和物体,将真实世界的物体、场景或人物进行三维数字化表示,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构建和渲染。展示技术是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虚拟环境呈现给用户,常见的展示技术包括头戴式显示设备、立体显示、全景投影等,这些技术可以实现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观察、导航和交互,在保证观感效果的同时提供沉浸式体验。
三、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 VR 技术的矿山救援小队在线协同训练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将地理上分布的多个用户或多个虚拟世界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每个用户同时参与到一个虚拟空间,通过联网的计算机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共同体验虚拟经历,协同工作。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端、服务器端和观摩裁判端。用户端为救援人员提供 VR 训练环境,通过头戴显示器和控制器等设备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服务器端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输,协调各个用户之间的协同操作。观摩裁判端则满足日常训练观摩、竞赛评判等需求,为教练和裁判提供全面的训练信息。
3.2 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包含多个功能模块,以实现全面的训练功能。场景建模模块负责创建矿山灾害场景,包括井巷地形、灾害发生位置等,通过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手段采集现实环境的数据,并利用建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重建,生成对应的虚拟环境模型。任务分配模块根据救援小队的角色分工,为每个成员分配具体的救援任务,如灾区侦察、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处置灾害等。交互模块实现救援人员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以及救援人员之间的协同交互,通过传感器设备感知用户的动作和位置,并实时传输给计算机以更新虚拟环境的显示。考核评价模块对救援人员的训练表现进行智能考核评价,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操作规范、协同配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查找不足和问题,为训练改进提供依据。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存储和管理训练相关的数据。数据库设计包括用户信息表、场景模型表、任务信息表、训练记录表等。用户信息表存储救援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训练成绩。场景模型表记录不同矿山灾害场景的模型数据,任务信息表详细描述各个救援任务的要求和标准,训练记录表则记录每次训练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救援人员的操作数据、考核评价结果等。通过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和查询,为系统的运行和训练分析提供支持。
四、系统实现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选择
在软件方面,采用 Unity 或 UnrealEngine 作为 VR 引擎,它们具有强大的图形渲染能力和丰富的开发资源,能够快速创建高质量的VR 内容。使用C# 或C++ 等编程语言进行系统逻辑的开发。在硬件方面,选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确保能够处理多个用户的数据传输和交互请求。为用户端配备高质量的头戴显示器、控制器和传感器等设备,提供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此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协议,保证数据的实时、稳定传输。
4.2 场景建模与渲染实现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创建井巷、设备、人员等模型,并添加材质、纹理和光照等效果,使模型更加逼真。在渲染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如光线追踪技术,实现近乎真实的光照效果,增强场景的沉浸感。考虑实时渲染的性能要求,对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减少多边形数量,提高渲染效率,确保在VR 设备上能够流畅显示。
4.3 交互功能实现
通过传感器设备实时获取用户的头部转动、手势动作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中。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更新虚拟场景的显示,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的自然交互。在多人协同训练中,通过网络通信协议实现用户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协同操作。当一名救援人员在虚拟场景中进行灾区侦察时,其他成员可以通过共享的视角实时了解侦察情况,并进行协同配合。为了减少用户行动受限和眩晕感等问题,可以采用万向行走平台等技术,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自由移动,同时保持在现实中的安全位置。
4.4 考核评价功能实现
根据救援任务的要求,制定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如救援时间、操作准确性、协同配合程度等。在训练过程中,系统实时记录救援人员的操作数据,并根据预设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训练结束后,生成详细的考核评价报告,指出救援人员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训练改进提供针对性的建议。考核评价结果可以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对救援人员的训练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析。
五、结束语
通过 VR 技术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矿山灾害场景,实现了救援人员的在线协同训练,有效解决了传统训练方式存在的问题。系统具有沉浸感强、场景可灵活调整、训练成本低、考核全面准确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矿山救援小队的综合实战执行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目前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触觉反馈技术还不够成熟、网络延迟可能影响协同训练效果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完善功能模块,探索更加先进的 VR 技术和交互方式,为矿山救援训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矿山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矿山应急救援训练系统研究 [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21,48(03) :123-124.
[2] 刘芳 .VR 技术在煤矿灾害救援模拟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J]. 煤炭技术,2022,41(07) :21-22.
[3] 周阳 . 基于多用户协同的矿山救援 VR 训练平台设计与实现 [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23,23(02)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