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乔利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719000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的意义与优势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传统“黑板 + 粉笔 + 课本”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学需求。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性强的特点,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听形象,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秋天的实景视频: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树叶、丰收的果实,配合轻快的背景音乐与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画卷中;同时展示枫叶、银杏叶等树叶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形态与颜色,使学生在感官体验中主动投入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听讲”的局面。

(二)突破教学难点,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抽象难懂的内容,如古诗的意境、汉字的结构、文章的逻辑脉络等,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古诗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学生难以仅凭文字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实景图片、动态动画,配合古诗的逐句解析与配乐朗诵,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识字教学中,对于“休”“采”等象形字、会意字,可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加深记忆。

(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边界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局限于课本、教参,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整合海量优质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拓展阅读材料等,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除了课本内容,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雷锋的生平纪录片片段、雷锋帮助他人的故事动画、《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雷锋精神;同时链接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绘本故事,引导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拓视野”的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当前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部分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视为“万能工具”,过度依赖课件开展教学,形成“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例如,有些教师整堂课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讲解,缺乏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的意识;甚至将课本内容、板书全部搬入课件,自己沦为“课件放映员”,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维互动,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内容设计不合理,偏离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设计直接影响应用效果,但部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过于追求形式的花哨,忽视了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例如,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文无关的动画、音效,如翻页时的“叮咚”声、过渡时的卡通动画,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却分散了其对知识本身的关注;有些课件内容过多、信息过载,一节课展示数十张幻灯片,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导致“看得热闹,学得模糊”,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三)与传统教学脱节,缺乏有机融合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但部分教师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导致二者脱节。例如,有些教师完全放弃板书,所有知识点都通过课件展示,而板书具有的概括性、灵活性、示范性优势无法发挥;在识字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展示汉字,忽视了教师的范写指导与学生的动笔练习,导致学生书写能力下降;在阅读教学中,用音频朗读替代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结合小学语文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科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直观形象,强化记忆

识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形象化呈现帮助学生高效识字。一是动态演示汉字演变,对于象形字(如“日”“月”“山”)、会意字(如“明”“林”“从”),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理据,如教学“山”字时,先展示山峰的图片,再演示甲骨文“山”与山峰形态的对应关系,最后过渡到楷书“山”,使学生在“形义结合”中记忆汉字。二是趣味设计识字游戏,结合小学生的爱玩天性,设计“汉字找茬”“拼音配对”“组词闯关”等互动游戏,如在PPT 中制作“汉字迷宫”,学生通过点击正确的汉字组成词语才能走出迷宫;利用希沃白板等工具的“课堂活动”功能,设计“打地鼠”识字游戏,学生通过触摸屏幕点击目标汉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成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与思维能力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创设情境、拓展延伸提升教学效果。一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营造相应的情境,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景视频,配合潮水的轰鸣声与课文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展示寒冷的雪夜、温暖的火炉等对比图片,配合忧伤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处境,激发同情心。二是可视化分析文章结构,对于叙事类课文(如《草船借箭》),利用多媒体制作故事发展脉络图,用时间轴展示“准备阶段—借箭过程—结果”的关键情节;对于说明文(如《松鼠》),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逻辑。

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运用的保障建议

(一)强化教师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学校应定期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内容涵盖课件制作(如 PPT 高级功能、希沃白板、剪映等工具的使用)、资源筛选与整合、课堂互动设计等;邀请专家、优秀教师开展示范课、讲座,分享多媒体教学经验;建立教师互助小组,鼓励年轻教师帮助中老年教师提升操作水平,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多媒体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资源建设,搭建共享平台

教育部门应牵头搭建区域性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课件、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并按照年级、单元、知识点分类整理,方便教师检索使用;鼓励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将自己的优秀课件、教学设计上传至平台,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此外,加强与优质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正版、权威的教学资源,确保资源质量。

五、结论

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在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显著。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内容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结合识字、阅读、写作等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科学设计运用策略。同时,通过强化教师培训、优化资源建设、规范应用原则等保障措施,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生动、互动的课堂,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培培 .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 小学生 ( 下旬刊 ),2023,(02):13-14.

[2] 苏凤丽 .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与实践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2,(10):20-22.

[3] 孙盼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2(34):24-26.

[4] 汤德俊 , 基于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J]. 科技经济导刊,203(1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