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材料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吕超

新疆水发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核心,兼具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关键作用,其安全耐久关乎区域经济与社会稳定。传统防渗材料面对复杂地质和长期水力侵蚀时,易老化开裂,引发渗漏,危及工程结构。好在材料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新型材料应运而生,它们具备卓越的物理化学性能,能够有效应对传统材料面临的难题,正逐步成为水利工程防渗施工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水利工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新型材料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中的技术优势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性与耐久性提升

高性能混凝土通过优化胶凝材料配比、添加高效减水剂及矿物掺合料,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密实性与抗渗性能。其低水胶比设计使孔隙结构细化,有效阻隔水分渗透路径,同时掺入的硅灰、粉煤灰等活性材料通过二次水化反应填充毛细孔隙,进一步增强抗渗能力。此外,高性能混凝土具备优异的抗化学侵蚀性能,可抵抗硫酸盐、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侵蚀,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在水利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大坝坝体、输水隧洞及渠道衬砌等关键部位,通过降低渗透系数,有效控制渗漏量,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1.2 高分子材料的轻质化与耐腐蚀特性

高分子材料以聚乙烯、聚氯乙烯及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为基础,通过共混改性技术赋予其轻质、高强及耐腐蚀等特性。在防渗施工中,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于防渗膜、土工合成材料及密封胶等领域。HDPE 防渗膜凭借其低渗透系数与高抗拉强度,可有效阻隔地下水渗透,减少土体流失;聚氨酯密封胶通过弹性体特性适应结构变形,防止接缝渗漏。与传统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具有施工便捷、适应性强等优势,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防渗处理。

1.3 复合材料的协同增强效应

复合材料通过将纤维、颗粒等增强相与基体材料复合,实现性能互补与协同增强。在水利工程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及土工合成材料复合体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复合材料。FRP 材料以玻璃纤维、碳纤维为增强体,与树脂基体复合后具备高强、轻质及耐腐蚀特性,常用于制作闸门、压力管道及结构补强件。土工合成材料复合体则通过土工布与土工膜的复合,兼具过滤、排水与防渗功能,可有效解决传统单一材料易老化、抗拉强度不足等问题。复合材料的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了防渗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

2. 新型材料在防渗施工中的关键应用领域

2.1 堤坝与水库防渗体系构建

堤坝与水库作为水利工程的核心防洪设施,其防渗性能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新型材料通过构建垂直防渗墙、水平防渗铺盖及复合防渗层,形成多级防渗屏障。垂直防渗墙采用塑性混凝土、自凝灰浆等材料,通过深层搅拌、高压喷射注浆等工艺形成连续墙体,阻断地下水渗透通道;水平防渗铺盖则利用土工膜、钠基膨润土防水毯等材料,在坝基表面形成柔性防渗层,适应地基变形。复合防渗层通过将不同材料组合使用,实现功能互补,例如在土石坝中采用“混凝土面板+ 土工膜+ 垫层”的复合结构,可同时满足抗渗、抗冲刷及抗老化需求。

2.2 渠道与输水建筑物防渗处理

渠道与输水建筑物是水利工程中渗漏损失最严重的环节之一,新型材料通过优化衬砌结构与防渗工艺,显著提升输水效率。混凝土衬砌渠道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与纤维增强技术,减少裂缝产生,延长使用寿命;土工膜衬砌渠道则通过 HDPE 膜与复合土工布的组合,形成柔性防渗体系,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此外,纳米改性涂料、渗透结晶型防水剂等新型涂层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混凝土表面的抗渗性能,降低维护成本。

2.3 地下工程与穿堤建筑物防渗加固

地下工程(如隧洞、涵管)及穿堤建筑物(如水闸、泵站)因结构复杂、应力集中,易成为渗漏薄弱环节。新型材料通过针对性设计与施工工艺创新,实现精准防渗。在隧洞施工中采用喷涂聚脲弹性体作为内衬防渗层,其快速固化、高弹性及耐磨损特性可有效适应隧洞变形;穿堤建筑物接缝处则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与聚硫密封胶复合密封体系,通过双重防水机制确保接缝密闭性。此外,纳米材料改性灌浆料的研发,为地下工程裂隙注浆提供了高渗透性、高强度的新型浆材,提升了裂隙封堵效果。

2.4 生态友好型防渗材料在生态水利工程中的创新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新型生态友好型防渗材料在此类工程中具有独特应用价值。可降解土工膜以天然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在完成防渗功能后可逐步降解,减少对土壤及水体的长期污染。生态混凝土通过优化孔隙结构与配方设计,在实现防渗的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此类材料在湿地保护、生态河道治理等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防渗性能,更推动了水利工程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3. 新型材料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3.1 技术标准化与施工规范缺失

新型材料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中优势明显,可有效提升工程防渗性能。然而当下其技术标准化与施工规范未能跟上实践步伐,部分新型材料在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及施工工艺方面标准缺失,造成工程质量不一。为改变这一状况,未来应强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构建从材料研发到验收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以此促进新型材料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中实现规范、大规模应用。

3.2 成本效益与长期耐久性平衡

新型材料的高性能往往伴随较高的初始成本,限制了其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此外,部分材料(如高分子膜)的长期耐久性仍需通过实践验证,尤其是在紫外线辐射、生物侵蚀等复杂环境下的性能衰减规律尚未完全明确。未来需通过材料改性、结构优化及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实现性能与经济性的平衡,同时加强长期监测技术研究,为材料耐久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3.3 智能化与多功能化发展方向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新型材料正朝智能化与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自感知防渗材料可通过嵌入传感器实时监测渗漏位置与程度,实现主动预警;自修复材料则利用微胶囊技术或微生物诱导矿化机制,在裂缝产生后自动修复,提升工程安全性。此外,多功能复合材料(如兼具防渗、隔热及生态修复功能的材料)的研发,将进一步拓展新型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场景。

结束语

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水利工程防渗施工提供了技术革新路径,其优异的抗渗性、耐久性及适应性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与运行安全性。技术标准化缺失、成本效益平衡及长期耐久性验证等问题仍需持续攻关。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新型材料将向智能化、多功能化及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李晓明,陈志强 . 新型高分子防渗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J]. 水利学报,2022,53(08):923-932.

[2] 刘洪涛,赵丽娟,孙晓峰 . 纳米改性混凝土抗渗性能及其在堤坝防渗中的应用 [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21,19(04):345-352.

[3] 周伟民,黄晓燕,张立伟 . 复合土工膜防渗体系在渠道工程中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2023,56(06):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