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范逸秀
西安长安悦美小学 710100
摘要: 艺术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掘感受美,创作生活化的美术作业,有助于学生认识材料的多样性、丰富创作主题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真正实现新时代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本文通过回顾总结美术作业生活化案例,为美术作业生活化理论提供实践上的例证。笔者从“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的概念、实践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期望对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战略不断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美术课程关注文化与生活,因此美术教学课程和学生生活相关联,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迅速提升。将美术教育和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新尝试,更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通过创作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情感,提升新时代学生的学科素质。
一、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概念
本文所探讨的“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将日常生活与美术课堂相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知美,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激发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实践策略
(一)观察生活,收集创作素材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来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掘并收集创作素材,将身边的点滴转化为灵感的火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不仅能够增进其观察力,还能培养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新思维。他们逐渐学会从平淡无奇的日常中洞察非凡之美,进而在美术创作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
案例1:在《黏土手工特色课程:蔬菜大丰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生用黏土塑造各种蔬菜,了解蔬菜的基本形态和特征,通过动手感受手工制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将思维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对此,笔者首先设计了谜语游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抢答——“猜蔬菜名字”,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检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蔬菜特征的记忆能力。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家冰箱中所存放的蔬菜种类,包括它们的风味、色泽、尺寸等特性。在学生交流之际,展示课前制作好的黏土蔬菜果园,吸引学生目光,并激发他们思考:“如何用黏土来塑造各种蔬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黏土手工的基本技巧,而且在记忆中搜寻与蔬菜相关的素材,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美术创作并非遥不可及,它实际上蕴含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二)走进生活,激发创作思维
当学生意识到创作并非悬浮于天际,而是来源于生活。只有走入生活才能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精髓。通过观察、体验和感悟,学生们迸发出灵感,这些灵感进而转化为创新的创作思维,将这些思维转化为画布上的色彩与线条,作品便超越了生活的复制品,成为饱含情感与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案例2:在《黏土手工特色课程:面花》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这已不再流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笔者构思在课堂上教授制作面花的基本技艺。课后,让学生在家里观察父母制作面花的过程,从和面、塑形、蒸制到品尝,这一贴近生活的实践经历将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面花制作。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面花赠予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理解各种面花图案所承载的丰富寓意,例如,某些面花图案可能代表着吉祥、幸福或长寿等美好的祝愿。通过赠送面花,学生不仅能够传递这些美好的祝愿,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尽管学生在之前的课堂中已经学会如何制作面花,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仍需进一步的实践体验。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探索生活,提高创造能力
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实践,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不仅是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关键目标,更是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立足的重要基石。创造力塑造他们的耐心与毅力,在遭遇困难与挑战时能够持续不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案例3:在《杯子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事物展开联想,并提出问题:“你期望杯子具备哪些功能?”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有的学生构想出一种能够储存多种饮料的杯子,以满足随时变换口味的需求;有的学生则想象出一款集定位与飞行功能于一体的杯子,以便随时取用;还有学生设想了一种可变形的杯子,既可作为饮水容器,亦可转变为餐具盒。通过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置,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同时将设计思维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使得他们的设计作品既实用又充满创意。这些富有创意的设计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独特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而制作出实物模型。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周围的世界,勇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小学美术作业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准备存在不足
在美术作业生活化实践中,材料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自主获取废旧材料能力薄弱,对家长协助依赖度高。然而,部分家长因事务繁杂,未能有效助力孩子收集材料,致使课程所需材料匮乏,影响教学进程与学生创作体验。废旧物品的安全性不容忽视。一些材料可能带有尖锐边角,易划伤学生;部分塑料制品或含化学残留,威胁学生健康。在材料筛选环节,若把关不严,稍有疏忽,便可能在课程实践中引发安全事故,这无疑给美术作业生活化实践的开展带来阻碍。
(二)学生创作思维局限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力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低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个体间能力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在动手能力上,部分学生手部精细动作不够灵活,在进行如裁剪、粘贴、拼接等操作时,难以精准完成任务,影响作品呈现效果。而在理解能力层面,“面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打破常规认知,赋予传统艺术的价值。但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对于如何挖掘传统艺术的潜在价值并转化为创意作品,理解起来存在较大难度,这使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陷入思路局限,难以展现独特的创意与想法。
结束语
在对小学美术作业进行生活化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笔者归纳了此阶段在美术作业实践研究中的真实体验与成果。展望未来,笔者计划深化该教学法的应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萍,胡第红,牟红霖等.通过转换与融合实现“欣赏·评述”学习目标——以人美版美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是生活小达人”为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4,(10):16-21.
[2]刘烨.小学美术线条教学的方法与技巧[J].小学教学研究,2024,(29):71-73+89.
[3]杨思静.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4,(05):145-147.
[4]夏安琪.基于生活审美化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5]史成刚.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