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

廖卿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要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首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学论述中构建了以人民解放为核心的法治理念体系。在《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中,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指出工人仅为资本的增长而存在,其生存权利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他们进一步阐述,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往往只为少数人服务,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始终将人民视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人民立场,这是其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纳入“十一个坚持”,有利于将人民利益、愿望、权益和福祉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将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准则,这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必须首先确立以人民为最高价值的观念。人民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法治的构建必须紧密围绕人民的需求和权益进行。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等各个环节,都应深入考虑人民的利益,保证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维护人民权益、提升人民福祉。唯有坚持不懈这一基本理念,全面依法治国方能显现其实际成效,从而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完善的法治环境。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贯穿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的必然原因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在于解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关键问题 , 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唯有培育出有理想、道德、情怀的新人,才能保证事业沿正确方向前行。《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关乎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是强化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

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时代需求。在全面依法治国纵深推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培育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与社会文明的高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需紧扣时代脉搏,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观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知法”向“行法”、从“守德”向“弘德”跃升。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贯穿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路径

在“透”上下功夫,坚持学以致用。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深入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思想的核心内涵。教师必须先行深入掌握该思想,这是进行有效讲授的基础。只有教师彻底理解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律原理、学术理论和政治逻辑,以及内含的政治、法治、战略和辩证思维,才能拓宽学术视野,巩固理论架构。同时,鉴于高职学生通常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全面的思维训练,更加关注专业前景和社会时事,更倾向于接受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感的表述。因此,需深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将其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充满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立足学生的具体专业,深入挖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职业发展的具体情境,去理解其深刻内涵。

在准上下功夫,确定切入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核心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五观”建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 2023版教材中,在法治篇中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深刻意义,阐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谋篇布局和主要任务,从而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以融入贯穿到多个章节。在法治篇中,在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中以民法典案例为蓝本,阐述民法典立法的背景与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又如在人生篇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让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念,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书写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

在“活”上下功夫,课堂有实效。在教学方法与过程中,教师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学生的参与度和满足感有待提升,教学课堂教学活力不足。鉴于此,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融入课程教学中必须让课堂教学变得有实效。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大纲,深入剖析教学大纲,精心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和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实际情景;理论问题的提出应富有启发性,善于提出与理论内涵相契合的问题,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环节深化理论的理解;理论的阐述应当生动形象,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运用“课前五分钟”、“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理论的实践应用需要活化,通过开展法治实践调研、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紧密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巩固理论知识。

在“评”上下功夫,考核有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贯穿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依赖于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依据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立足学情分析,逐渐细化并制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量核考核方案、量核考核表。同时构建“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任课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员为考评抓手,通过生生互评、小组评估、教师互评、教师自我评估组成可测评、可量估的“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在评估体系中,编制《学生收获测量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同测量表》等,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尹禹文 .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

[2] 张凡 . 高职院校学生法治观培育路径探析 [J]. 高等继续教学学院报 ,2022(06)

[3] 陈驰,古剑 .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46{4} .

[4] 马怀德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J]. 山东人大工作 ,2021(9).

课题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2023 年度湖北省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一般课题,课题编号:鄂 SZLM2023Y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