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潘明朋
云南安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650000
一、引言
高层建筑施工具有“三高”特点 —— 高空作业比例高(占总工程量的45%-60% )、技术复杂度高(涉及深基坑、大跨度钢结构等特种工艺)、质量风险高(单点质量缺陷可能引发连锁安全隐患)。然而,当前施工中仍存在诸多质量通病,据住建部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显示,高层建筑质量投诉中,结构裂缝、渗漏、钢筋间距超标等问题占比达 78% ,严重影响建筑安全性与耐久性。因此,研究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的形成机理与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层建筑施工主要质量通病及成因分析
(一)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深基坑支护失稳 , 表现为边坡坍塌、位移超标(累计位移超 50mm ),如某33 层住宅项目因土钉墙支护间距过大(设计 1.2m 实际 1.8m ),导致基坑侧壁滑坡,返工耗时 23 天。地质勘察数据失真、支护设计未考虑地下水影响、开挖顺序违规(未遵循 “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原则)。桩基础施工缺陷 , 预制桩出现断裂(锤击过度或桩身强度不足)、灌注桩缩径(混凝土坍落度不足),某写字楼项目286 根工程桩中,17 根因缩径导致承载力不足,需补桩处理。
(二) 施工材料方面
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采购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如劣质的水泥、钢筋、防水材料等。这些材料的性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容易导致各种质量通病的出现。此外,材料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材料受潮、变质,影响其使用性能。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操作,施工工艺落后,如混凝土浇筑方法不当、钢筋焊接质量不达标、防水施工工艺不规范等。
(三)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管理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检查机制。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人员等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导致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最终引发质量通病。此外,施工单位在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平衡上处理不当,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
三、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
(一)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
在采购环节,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的要求以及相关质量标准来进行,对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参数进行细致入微的核对。同时,必须要求供应商提供完整有效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和具有权威性的检测报告。为确保采购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要加强监督力度,可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采购人员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防止出现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损害工程质量的行为。例如,某知名建筑企业在采购钢筋时,会对供应商进行年度资质审核,只有连续三年审核合格的供应商才能进入采购名单,从源头上保证了材料质量。
材料进场后,施工单位应立即组织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检验团队,对材料展开严格的检验工作。检验内容全面覆盖材料的外观质量,如是否存在破损、变形等;尺寸规格,需与采购要求精准匹配;性能指标,要通过专业的检测工具进行测试。对于水泥、钢筋、防水材料等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材料,除了常规检验外,还必须进行抽样送检,送往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只有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一旦发现检验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及时地清理出场,并建立不合格材料台账,详细记录材料信息及处理情况,严禁任何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施工。
在材料存储过程中,需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存储措施。比如,水泥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封闭仓库内,仓库地面要做好防潮处理,同时设置离地架空层,避免水泥受潮结块;钢筋应采用架空堆放的方式,下方用垫木垫高,远离水源和潮湿环境,还可涂刷防锈漆,防止锈蚀;防水材料要存放在阴凉、避光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防止材料老化变质。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材料库存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盘点和质量检查,确保材料的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数量准确无误。
(二)优化施工工艺
施工单位应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以此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例如,采用预拌混凝土技术,由专业的搅拌站按照精准的配合比进行搅拌,能够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准确、搅拌均匀,大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采用钢筋机械连接技术,如直螺纹连接、套筒挤压连接等,相比传统的绑扎连接,能提高钢筋连接的质量和可靠性,增强结构的整体性;采用防水卷材满粘法施工工艺,可使防水层与基层紧密粘结,有效增强防水层的粘结力,提高防水效果,减少渗漏问题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要成立工艺监督小组,加强对施工工艺的实时监督和检查,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对于违反施工规范的行为,要立即予以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调离工作岗位。同时,要建立施工工艺检查台账,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结果,形成闭环管理。
(三)强化施工管理
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根据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科学划分施工区域,确保各工序之间的衔接紧密、有序进行,避免出现工序脱节或交叉干扰的情况。对检验检测发现的质量问题,要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安排专人跟踪整改情况,确保整改到位,使工程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同时,运用 BIM 技术开展碰撞检测,能够提前发现 80% 以上的管线冲突等问题,减少施工中的返工。如某 42 层写字楼项目通过 BIM管线综合优化,成功减少了因管线冲突导致的返工成 68 万元。编制 “作业指导书 + 三维动画”形式的交底文件,使施工人员更直观、清晰地理解施工要求和工艺要点。针对钢结构焊接、防水施工等关键工序实施 “样板引路” 制度,先制作样板,只有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实行“班组自检→质检员专检→监理验收”的三级检查制度,层层把关,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每小时留存一次影像资料,便于追溯和检查。
在深基坑施工中,布设精度为 ±0.1mm 的测斜仪,实时监测基坑的位移情况;在混凝土中植入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核心筒内部温度,当监测数据超标时可自动报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某超高层项目借助智能监测系统,提前预警了基坑位移超标情况,相关人员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有效避免了坍塌事故的发生。建立质量问题追溯机制,即建立 “质量缺陷台账”,详细记录问题部位、产生成因、具体整改措施及相关责任人,实行“闭环管理”,确保每一个质量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对混凝土强度采用回弹法与钻芯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对钢筋间距采用雷达扫描等先进技术进行检测,并且关键指标的第三方检测覆盖率不低于 30%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需以 “预防为主、过程管控” 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BIM、智能监测)、管理优化(三检制、责任追溯)、标准规范(样板引路、作业指导)多维度协同发力。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质量问题的 “智能预判、自动纠偏”,推动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向精细化、智能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王东辉 .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J]. 居舍 ,2021,(18):59-60.
[2] 郝赵坤 .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的策略探讨 [J]. 居舍 ,2021,(16):168-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