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
赵丽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实验小学 050200
小学语文古文阅读可采用跨学科融合策略,将古文阅读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对古文的理解。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根基,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体验、可探究的立体学习场域。
一、古文学习与历史学科融合
历史与语文的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感知,还能通过文学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在学习《史记》相关古文时,教师可先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历史知识,再选取如《项羽本纪》等具体人物传记,讲解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如何通过对话、描写等手法塑造历史人物,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深化对古文的理解。
二、古文学习与美术学科融合
美术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例如教学《杨氏之子》时,可结合学校“创作校园漫画”主题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将杨氏之子与孔君平对话的情景绘制成漫画,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深入理解古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对话的幽默风趣,从而更好地体会古文内涵。
教《咏柳》时,我带美术老师一起上课:先让孩子用绿色轻黏土捏“万条垂下绿丝绦”,捏完后发现“丝绦”太细不好捏,立马就理解贺知章为啥用“绿丝绦”比喻柳枝了——柔软又细长 ! 学习描绘自然景色的古文时,可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绘制一幅山水画,展现古文中的景物意境。
三、古文学习与音乐学科融合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受古文的情感韵律。如教学古诗词时,可找到与之旋律适配的歌曲或配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增强节奏感和情感体验。像《静夜思》《春晓》等经典诗词,都有相应的歌曲,学生通过学唱,能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古文的韵律和情感。
给古文“配个乐”节奏一响,背诵不难亲测有效的“记忆密码”用《两只老虎》旋律唱《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全班唱完后,平时背得最慢的小林居然主动举手背给我听 ! 教《枫桥夜泊》时,音乐老师用三角铁敲出“哒一哒一哒哒哒”的节奏,对应“月落一乌啼一霜满天”,孩子们边敲边读,下课了还在走廊“达哒哒”地哼。创作简单的旋律或节奏,进行配乐诵读,培养创造力和对古文的独特感悟。
四、古文学习与科学学科融合
部分古文涉及自然现象、科学知识等内容,与科学学科融合可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科学原理,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结合科学课程中关于地球公转、自转以及光的折射等知识。邀请科学老师带着手电简和放大镜来教室:让孩子用放大镜看手电筒,发现“离得近看得大”,立马明白“日初出大如车盖”是;小误差。有个同学边做实验边喊:“原来两小孩吵了半天,是没学过电筒,发现“离得近看得大”,立马明白“日初出大如车盖”是视觉误差。有个同学边做实验边喊:“原来两小孩吵了半天,是没学过光学啊 !”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两小儿争论的太阳远近问题,使学生明白古文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五、古文学习与德育学科融合
古文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与德育融合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如学习《孔融让梨》,可引导学生讨论孔融行为背后体现的谦让美德,我在班会课搞了个“分水果大会”:让学生用“孔融的方法”分橘子,有个平时总抢最大的娃主动拿了小的,还说:“大的给新来的同学,他可能没吃过这么甜的橘子。”又如《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中,我让学生写“班级公约”:“自己不想被抄作业,就别抄别人的”“自己怕被嘲笑,就别笑同学”——比干巴巴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做法,将古文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实现古文阅读的德育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通过巧妙联结历史、艺术、科学、音乐等领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这种融合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深度思考,更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语文学习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传承文化的鲜活桥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