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引用与拓展:从博伊斯艺术实践及艺术理念谈起
岳彩晓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市
索绪尔以“符号学”的概念来分析语言中的符号与意义。在艺术史研究中,符号学的理论对于分析现当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战之后,艺术理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博伊斯作为激浪派艺术家之一,其巧妙利用符号学的关系网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物之间的联系,巧妙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神圣性特征与传统艺术的固化定义,为艺术创作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1. 物质的新认识:博伊斯艺术作品中的物质存在
在博伊斯的行为和装置艺术作品中,他通过对物的认识划分出四个层次,构建了艺术作品中物的四重关系网络。第一层是特征化的经验层面,即物质的表意认识;第二层是质料层面的科学分类;第三层破除科学分类,关注物质的多样化关联结构;第四层则是去除物质的物理意义,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存在意义。博伊斯借助“物”的材料属性、声音或图像,引发观者对“物”的概念联想,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贯穿其艺术实践始终。
《7000 棵橡树》所展现出的不仅是博伊斯自然修复的理念。从第一层关系网络来看,橡树与玄武岩分别属于树木和石头的分类。但它们还代表了精神与品质,成为市区人民精神的象征。进一步跳脱物的本体,艺术行为所建构的社会意义成为作品的核心,如市民的参与、环保理念与资源保护的宣传等。博伊斯的现成品艺术并非否定艺术的存在,而是将其纳入艺术范围,思考其本质,强调艺术作品的思考性。按照博伊斯的四层关系网络分析,杜尚的《泉》只能被解构到第三层,而博伊斯的艺术理念则达到第四层,即艺术与社会的关联,这也是他一直努力实现的艺术使命。
2. 观念的飞跃:艺术意义的观念性追求
二战后,博伊斯的艺术风格转向先锋艺术,其作品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早期作品如《油脂椅子》仍属现代主义装置艺术范畴,使用传统物质材料,且展示于传统美术馆空间。然而,在《美国爱我,我爱美国》和《如何给一只死兔子讲美术》中,博伊斯突破传统,将自身纳入作品,使自身成为符号系统的发起者和能指系统的发出者,行为本身成为符号。这种转变标志着博伊斯从装置艺术向行为艺术的跨越,也体现了他的“反审美”创作理念。这里的“反审美”并非否定作品的审美性,而是强调艺术创作的重心从视觉审美转向形式表达与艺术理念的传达,艺术形式超越了审美性,成为传递艺术意义的首要手段,从而实现了从装置艺术到观念艺术的转变。
博伊斯的作品创作形式经历了从现代审美性到非审美性,再到观念性的跨越。随着作品形式的转换,其能指与所指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的语义系统。在其艺术理念发展中,艺术主体性成为重点探讨对象。基于“扩展的艺术概念”,博伊斯打破了艺术创作的概念限制与物质媒介材料的束缚,并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论。他认为,艺术创作源于创造力,而人人都具有创造力潜质,因此都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这一理论突破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精英主义观念。从“扩展的艺术概念”到“反审美性艺术”,博伊斯拒绝将审美作为艺术创作的首要目的,而是追求普遍性的艺术作品。从“人人都是艺术家”到“观念艺术”,他肯定创造力,推动艺术创作主体的转向。博伊斯逐步将艺术推向社会性理念,使艺术作品的符号系统从作品本身转移到社会中,每个人既是语义系统的接受者,也是建构者。
3. 社会雕塑:艺术对社会的介入性
“雕塑”顾名思义,在传统艺术概念中是指的,对石头、木材等固定物质材料的一种外形的塑造活动。而博伊斯则是将雕塑的概念与范围放大,打破原有形式的限制,雕塑材料也不再仅限于有形的物质材料,还包含无形的观念、意识、思想等活动,这也正是博伊斯所提出的“社会雕塑”的初衷,希望提高、唤醒人们对于社会的参与度,通过艺术介入,构建美好的未来。因此,“社会雕塑”也就变成了“社会艺术”。
在“社会雕塑”的活动推动之中,博伊斯巧妙利用社会学的概念,首先是艺术从社会中来,社会为艺术提供诸多信息元素。其次,艺术反哺社会,通过塑造活动,产于社会理念的改造与治理活动。最后,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问题,即媒介手段,作为两者的过渡媒介,艺术院校、艺术市场、艺术传播都成为重要的中转媒介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从人类学视角来看,博伊斯所倡导的“社会雕塑”更多的是对于人的关注,正如其在《工厂里的蜂蜜泵》(图 5)中所表现的,人如同蜜蜂一样,是集体社会中的一员,而蜂蜜的采集与酿造来自每个社会成员之手。同时连接的长管代表了资源的社会运转,其中机器泵就充当了资源运转的核心力量,即对于人创造力的隐喻,通过机器泵的展示将蜜蜂、蜂蜜与观赏者之间建立起共鸣的联系。
结语
博伊斯的艺术受激浪派和人智学影响,从现代主义出发,走向反审美、观念化、社会性的道路。他突破传统艺术概念,将自然物、人工制品及无形观念纳入创作,使理念与行为成为新的符号载体。基于“扩展的艺术概念”,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打破精英主义,推动艺术主体转向大众。他的艺术实践从展示性到观念性,再到社会性,通过作品引导强化社会性寓意,使作品走向开放性,语义系统的接受者成为发出者,形成闭环。博伊斯的艺术不仅关注作品本身,更强调艺术与社会的互动,通过“社会雕塑”理念,将艺术介入社会,唤醒大众参与,构建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 夏 开 丰 . 斯 蒂 格 勒, 博 伊 斯 和 社 会 雕 塑 [J]. 文 艺 理 论 研究 ,2023,43(05):205-215.
[2] 佳兰 . 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 [J]. 艺术品鉴 ,2023,(13):92-101.
[3] 徐健恩 . 物的隐喻—约瑟夫·博伊斯艺术作品及观念研究 [D]. 长春师范大学 ,2023.
[4] 潘斯斯 . 艺术乃是人的自我实现 : 论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命题[J]. 社会科学 ,2023,(03):86-94.
[5] 易善炳 . 身体、事件与艺术:约瑟夫·博伊斯的艺术革命 [J]. 西北美术 ,2023,(01):68-75.
[6] 潘斯斯 . 博伊斯艺术的双重性——兼与阿多诺论艺术双重性的比较 [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1,(03):200-213.
[7] 戴兴达 . 艺术复归生活的两条路径— —杜威与博伊斯艺术观比较 [J]. 外国美学 ,2022,(01):183-198.
[8] 刘强. 约瑟夫·博伊斯艺术思想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2022.
[9] 张梦卿 . 艺术能改变世界吗?“从语言出发”的约瑟夫·博伊斯 [J]. 艺术与设计 ,2021,1(06):156-160.
作者简介:
岳彩晓(1999 年 11 月),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艺术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价值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