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生代下大学生心理调查及相关对策

作者

徐子雯 王艺璇 王恩泰 杨子 王绎童 张婉桐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山东省东营市,邮编257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生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数字环境中成长,其心理和行为模式深受网络影响。网络既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广阔的社交平台,也带来诸多挑战。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网络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了解网生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其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网生代下大学生心理调查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网生代;大学生;心理调查;相关对策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困惑、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探讨网生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生代大学生心理特点

网生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有着鲜明的心理特点。认知上凭借网络能快速获取海量信息,思维活跃、创新,但易因信息繁杂而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思考。情感方面,线上交流使他们情感表达更直接多样,然而现实中却出现表达障碍,且网络信息易引发其情绪波动,挫折承受力相对较弱。社交上网络拓展了他们的社交范围,虚拟社交成为主流,虽丰富了社交关系,却也因稳定性差,导致部分人产生孤独感与社交焦虑。

二、网生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在对网生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中,调查设计与实施科学且严谨。问卷精心设计,全面覆盖生活、学习、社交及网络使用等关键领域。通过选择题快速收集基础信息,如每周上网时长,结果显示超60%的学生每周上网超20小时;量表题则精准测量心理状态,像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情绪状况;简答题深挖内心想法,如询问网络对自身最大影响。样本选取兼顾不同地区,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各占30%、30%、40%,并涵盖综合、理工、师范等多种类型。调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850份,回收率95%,经筛查,有效问卷2700份,有效率94.7%,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网生代大学生存在多方面心理问题。在网络依赖上,约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依赖,过度依赖使他们学习分心,成绩下滑,生活作息紊乱,还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网络环境下,学习竞争加剧,超60%的学生因信息过载感到学习压力大、焦虑,难以筛选整合知识。虚拟与现实社交的冲突,致使约40%的学生面临社交适应困扰,产生孤独感和社交恐惧,难以融入现实社交场景。网络负面信息充斥,近50%的学生表示会因之情绪波动,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层面,个体认知差异使部分学生能高效利用网络,部分则易沉迷,性格内向者心理调适能力弱,更易受网络负面影响。家庭方面,网络时代下,部分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严厉,亲子关系疏离,无法给予大学生足够心理支持。学校里,网络教育侧重技能传授,忽视网络素养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不足,难以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社会上,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侵蚀学生心灵,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也让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网生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应对网生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层面

大学生自身需强化自我管理与调适能力,增进自我认知,清晰了解自己的上网习惯与网络依赖程度,设定合理上网时间与目标,借助时间管理工具,严格约束上网行为。规定每天上网娱乐不超1小时,专注学习任务时将手机调至免打扰模式。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甄别网络信息真伪与价值,不盲目跟从传播不实信息。面对纷繁信息,保持理性思考,分析其背后意图与影响。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当遭遇网络负面信息致情绪波动时,可通过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兴趣爱好,投入阅读、绘画、运动等活动,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心理韧性,以积极心态应对学习与生活挑战。

(二)家庭层面

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扮演关键角色。家长应及时转变教养方式,摒弃专制或溺爱,构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想法与选择,鼓励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加强亲子沟通,主动了解孩子在网络世界的经历与困惑,分享自身网络使用经验与教训。定期开展家庭网络使用讨论,交流网络新发现与遇到的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发现孩子出现网络依赖或心理困扰时,给予理解与支持,耐心引导。家长需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沉迷网络娱乐。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培养多元兴趣爱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从家庭根源上预防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为孩子心理健康筑牢基础。

(三)学校层面

学校应全方位优化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网络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其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网络心理调适能力。剖析网络欺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应对策略与预防方法。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咨询平台。线上提供24小时心理热线、网络咨询服务,方便学生随时求助;线下开展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学习焦虑等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学术竞赛、文体活动等,为学生搭建现实社交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释放压力、结交朋友,提升社交能力,减少对虚拟社交的依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环境。

(四)社会层面

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营造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严厉打击不良信息传播,规范网络平台运营,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媒体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与网络文明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网络观。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开发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与服务,减少娱乐化、低俗化内容。社会组织可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减轻网络与社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讨网生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揭示了其心理特点与问题,分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个人应增强自我管理与调适,家庭需营造良好氛围并加强沟通,学校要优化教育与咨询服务,社会应协同营造健康环境。网络环境不断变化,新的网络现象与技术将持续影响大学生心理。未来研究可关注新兴网络应用对大学生心理的长期影响,探索更具前瞻性的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孙雪松,杨妮妮.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1):94-98.

[2]孟祥辉,应丹君,周超.大学生心理调查和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工作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10):119-121.

[3]朱灵燕.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及预测[D].南昌大学,2022.

[4]肖明魁.基于多重对应分析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2):202-203.

[5]钱媛媛,唐凤,周旭,等.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4):154-155+167.

作者信息:徐子雯,女,2005.10.8,汉族,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王艺璇,女,2005.01.17,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恩泰,男,2005.09.09,汉族,籍贯河南省济源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杨子,女,2005.02.02,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王绎童,男,2005.12.31,汉族,籍贯吉林省公主岭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物联网工程。

张婉桐,女,2004.08.12,汉族,籍贯山东省聊城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