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

李小双

邹平市青阳镇醴泉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对各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和整合,并以大单元学习教学,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需要改变过于注重课时制的教学计划,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新课标在“数与代数”领域强调数的概念的一致性和数的运算本质的一致性。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学与课程标准相贴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单元整体作业。

二、活动内容

对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 : 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从以上对新课标的研读可以发现,本单元重点落实的核心素养为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能够熟练口算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口算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计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也能够正确计算不涉及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运算。然而,学生只能说出计算方法,对于计算的理由表述不清,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乘法的算理理解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有关联的知识结构。

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算法的原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再次体会乘法的本质是形同加数相加,并与已有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乘法的模型,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入的算理理解,让学生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

三、活动效果展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减”政策落地后,“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过多书面作业”的现象已成为常态。单元作业作为单元教学中一个独立完整的学习活动环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设计单元作业时遵循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作业案例如下:

任务一: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 基础性作业(1)口算

①60×5= ( ),因为 60+60+60+60+60=300 ,所以 60×5= ( )。也可以先算 6×5=30 ,再在30 的后面添上( )。 5×7= 50×7= 500×7=

② )32×2= ( ),可以把32 分成( )和( )进行口算。先算 30×2= ,再 算 2×2= ), 最 后 算( ) += 。 42×2= 21×3= 13×3=

(2)列竖式计算

任务二:多位数乘一位的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性作业

学校食堂运来一批大米,吃了 276 千克,剩下的是吃了的 3 倍,食堂运来多少千克大米?

2. 拓展性作业

(1)建筑工人给房间贴瓷砖,3 天可以贴 9 个房间。 ① 照这个速度,4 天可以贴几个房间? ② 照这个速度,15 个房间需要几天贴完?

(2)王师傅每小时做 6 朵花,4 小时完成任务,要想 3 小时完成任务,王师傅平均每小时要做多少朵花?

任务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性作业

请调查本班喜欢跳绳的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编写一道“归一”或者“归总”解决问题,并解答。

任务四:跨学科融合——拓展性作业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已知古代一尺约为 33 厘米,则“六尺巷”的宽约为多少厘米?

四、案例分析

本单元作业设计涵盖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的练习,与单元作业设计目标相匹配。

任务一包括口算和列竖式计算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口算部分通过实际例子的解释、分解,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算理,并在题目的逐步引导下进行口算。竖式计算部分则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提高他们的计算准确性和计算速度。

任务二要求学生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基础性作业中的问题涉及到食堂运来大米的数量以及工人贴瓷砖的速度等,题干比较简单,学生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简单计算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拓展性作业中的问题更具挑战性,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进行推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任务三要求学生调查并解决与跳绳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然后设计一道问题并提供解答。这样的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任务四涉及到语文和数学的结合。学生通过阅读一段与尺寸相关的文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答案。此题目有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五、经验分享

1 设计多样化题型

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各不相同。多样化的题型可以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践应用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2 逐渐增加作业难度

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在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后,逐步迈向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可以逐渐体验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增强对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此为依据仔细分析每个作业任务的难度。

3 分层设计,尊重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存在差异。教师应该考虑到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难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每位教师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分层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不同知识层次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马雪雨, 杨英.“双减”背景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框架构建及其运用—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4,37(01):113-121.

[2] 黄巧芳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探究性作业设计策略——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 新教师,2024,(01):47-48.

[3] 温义娟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02):109-112.

[4] 杨启强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J]. 理科爱好者 ,2023,(06):212-214.

[5] 潘建芬 .“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J]. 智力 ,2023,(3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