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运营公司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
黄雨
重庆公共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南部公共交通分公司 重庆市 400000
引言
公共交通是保障群众基本出行权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服务创新水平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公众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已从“可达性”向“舒适性”“智能化”“个性化”升级,服务创新成为运营企业应对需求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公共交通运营体系中,党员群体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凝聚员工共识、激发创新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思想引领强化服务初心、岗位示范培育创新动能、攻坚破难破解实践瓶颈、群众组织汇聚全员智慧,党员群体能够为服务创新注入持续动力。因此,深入研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服务创新的内在关联,对推动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表现形态及对服务创新的影响
(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核心表现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引领维度体现为,通过持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具体服务理念,在企业内部构建乘客需求导向的价值共识。借助主题党日、案例研讨等形式,解读行业发展趋势与群众诉求变化,帮助员工突破传统服务思维定式,树立“服务即生产力”的创新意识,为服务创新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在岗位实践维度,党员在驾驶、调度、维修等关键岗位以“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的方式示范引领。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巡游出租车驾驶员殷其龙,他从业 21 年安全行车超 200 万公里,零违章、零投诉、零事故,从一名普通退伍军人到全国人大代表,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到“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出租汽车司机”,他扎根行业、倾听民意,将群众“心头事”转化为“实在策”;调度员党员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 30% 以上的高峰时段运力配置,维修党员攻克新能源车故障诊断技术难题,由此形成“骨干党员带头干、普通员工跟着学”的创新氛围,带动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面对极端天气运营保障、老旧线路智能化改造等复杂任务,党员群体在攻坚破难维度组建突击队冲锋在前。在应对台风、暴雨等突发情况时,党员带头值守关键站点,动态调整运营方案;在推进无人售票、智能站台等改革中,党员主动承担政策解读、技术培训等工作,化解转型阻力,为创新实践扫清障碍,积累宝贵经验。
群众组织维度上,党员通过“1+N”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创新建议收集反馈闭环。定期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将员工提出的 车厢便民工具箱、到站提醒 APP 等建议转化为具体服务举措,形成党员牵头、群众参与、全员受益的创新生态,让服务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行动。
(二)对服务创新的多维驱动效应
在党员引领下,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理念实现革新升级,逐步完成三重转变:从“完成运输任务”向“创造出行价值”转变,注重通过服务细节提升乘客体验;从标准化服务向 个性化供给转变,针对通勤族、老年人等群体设计差异化服务包;从独立运营向协同治理转变,联合社区、商圈打造“最后一公里”接驳服务,构建全域出行服务体系,使服务更贴合群众需求。
服务内容在党员岗位创新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延伸。基础服务层面,实现双语报站、母婴专座、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增值服务层面,推出“预约用车”“行李托运”“旅游专线”等定制化产品;应急服务层面,建立党员应急服务队,提供故障车辆接驳、突发疾病救助等延伸服务,形成多元化服务矩阵,满足不同乘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基层党员存在“重业务轻创新”倾向,将先锋模范作用简单等同于完成本职工作,在服务创新中的引领性不足,导致作用发挥不均衡。不同岗位党员创新效能差异明显,调度、技术岗位创新成果较多,一线驾驶岗位创新动能相对薄弱,影响整体创新成效的提升。
支撑体系不完善是另一突出问题,创新激励机制存在重物质轻精神倾向,对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关注不够;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站台智能改造”与“车辆调度优化”等创新举措难以衔接;数字化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员工创新建议的收集、评估、落地周期过长,降低了创新效率。评价标准不清晰也制约着服务创新的深入推进,缺乏量化的党员创新效能评价指标,对“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等软性作用难以精准衡量;创新成果评价侧重短期效益,对“服务品牌培育”“乘客满意度提升”等长效价值关注不足,导致创新行为短期化,不利于长期发展。
(二)提升效能的实施路径
构建分层赋能体系是提升党员创新能力的关键,针对管理层党员,开展创新领导力培训,提升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能力;针对技术岗党员,设立创新工作室,配备专项研发资金;针对一线党员,开展“微创新”技能大赛,聚焦服务流程优化等具体问题,实现不同层级党员创新能力精准提升,全方位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协同保障机制需建立“三位一体”创新管理平台,线上平台负责创新建议实时征集与进度跟踪,线下平台开展季度创新成果展示会,专家平台提供技术可行性论证。推行“创新项目制”,由党员担任项目经理,跨部门组建团队,给予人事调配、经费使用等自主权,加速创新成果落地,提高创新协同效率。
优化评价激励体系要设计包含 4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的党员创新效能评价体系(思想引领指标如理念转化率,岗位创新指标如成果应用率,群众带动指标如团队参与度,社会价值指标如媒体报道量),采用360 度评估法(自评 + 群众评 + 乘客评 + 组织评),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晋升发展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党员创新积极性。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可建设“党建 + 创新”智慧平台,集成创新知识库、案例库、工具库实现创新资源共享;运用NLP 技术对乘客投诉、建议进行语义分析,自动生成“服务创新热点清单”,为党员创新提供精准方向;开发创新成果数字化展厅,通过 VR 技术展示服务创新成效,扩大示范效应,以技术赋能推动服务创新升级。
三、结论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思想引领、岗位示范、攻坚破难、群众组织四个维度,对公共交通运营公司服务创新产生理念革新、内容拓展、方式优化、管理升级的全方位驱动效应。当前存在的作用发挥不均衡、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分层赋能体系、完善协同保障机制、优化评价激励体系、强化数字技术支撑等路径加以解决。未来,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进一步探索党员引领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通过持续的服务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方璐娇 . 城市公共交通基层党建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 现代企业文化 , 2024, (01): 61-64.
[2] 叶杭鸣 . 公交企业党员作用发挥的实践与思考 [J]. 人民公交 , 2014, (03):68-69.
[3] 曹玉莉 .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公交优秀中的先锋作用 [J]. 人民公交 , 2010,(06):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