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组织领导的民族地区大思政课建设实效性提升研究
喻文霞
天祝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大思政课体系需“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天祝藏族自治县作为民族地区,其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既面临国家政策落地的共性要求,又需应对民族文化融合、意识形态引领等特殊挑战。本文基于党组织领导视角,探究该县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效现状与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党组织领导机制初步成型
天祝县中小学已普遍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各校党组织通过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将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重点任务。例如,县教科局党组统筹全县资源,推动“党建 + 思政”融合工程,要求各校党组织书记担任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基本框架。
(二)思政课内容与民族特色初步结合
部分学校依托藏族文化资源,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政课程补充内容。如天祝一中党组织牵头编写《藏乡红色故事》校本教材,将当地藏族群众参与革命、建设的历史融入思政课,通过“党员教师领学 + 学生实践体验”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地域认同感。此外,各校党组织联合团委、德育处,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
(三)党员教师主导的师资队伍基本建立
县教科局党组织通过“党员教师先锋岗”“思政课教师党员培养计划”,推动党员教师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骨干力量。目前,天祝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党员占比达 65%,其中 80% 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或课题研究。例如,县新华中学党组织组织党员教师开展“一对一”师徒结对,带动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三、党组织领导下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党组织领导机制虚化,协同性不足
部分学校党组织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仍停留在“文件落实文件”层面,未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3]。例如,虽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但多由行政干部兼任成员,缺乏专职党务人员参与,导致“党建与思政两张皮”;跨部门协同不足,党组织与教务处、德育处的职责分工模糊,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缺乏有效衔接,大思政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内容体系与民族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部分学校思政课内容仍以统编教材为主,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考虑不足。例如,藏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思政课教学未充分结合双语教学优势;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表面化,如仅在节日活动中提及民族团结,未深入挖掘藏族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涵(如“互助”“诚信”等),导致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不足。
(三)党员教师引领作用弱化,专业能力待提升
尽管党员教师占比高,但部分党员教师对“党建与思政融合”的理解不深入,将思政课简单等同于“政策宣讲”,缺乏对民族地区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把握。此外,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师培训资源有限,党员教师参与省级以上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大思政课”理念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课堂层面,难以适应“线上 + 线下”“校内 + 校外”的新型教学模式需求。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实效性难以量化
当前天祝县中小学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仍以“活动数量”“课时达标率”等显性指标为主,缺乏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隐性成效的评估。党组织未建立与思政课实效挂钩的考核体系,如党员教师的思政教学成效未纳入党建考核,学校思政课建设质量与评优评先关联度低,导致“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 [4]。
四、基于党组织领导的大思政课建设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针对领导机制虚化问题,需压实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1. 完善“党组织书记负总责、副书记具体抓、支部委员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班子绩效挂钩;
2. 成立专职思政课建设工作小组,由党组织副书记兼任组长,吸纳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师代表参与,每月召开联席会,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校园文化的协同联动;
3. 推行“党员教师联系班级、联系教研组”制度,要求党员教师带头参与跨学科思政教学设计,确保“每门课程有思政元素,每位教师有育人责任”。
(二)立足民族特色创新内容,增强针对性
针对内容与需求脱节问题,需以党组织为引领推动内容体系重构:
1. 党组织牵头成立“民族文化思政资源研发组”,组织党员教师与民族文化学者合作,挖掘藏族谚语、民间故事中的思政元素,编写《藏乡思政教育案例集》,将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主题融入课堂教学;
2. 推行“双语思政教学”模式,由党员教师带头开发汉藏双语思政课件,针对藏族学生认知特点简化理论表述,通过“故事化讲解 + 可视化呈现”提升理解效果;
3.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开展“党员教师领学红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走访牧区老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用身边案例增强思政教育的代入感。
(三)建强党员教师队伍,提升专业素养
针对党员教师引领作用弱化问题,需强化队伍建设
1. 实施“党员思政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由县教科局党组织统筹,每年组织党员教师参加省级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邀请高校专家开展“大思政课”理念专题讲座,提升理论素养;
2. 建立“党员名师工作室”,由资深党员教师牵头,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课题研究,探索“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带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3. 推行“党员教师思政课质量公示制”,党组织定期组织学生、家长代表对党员教师的思政课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倒逼党员教师发挥示范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实效导向
针对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需构建科学的实效评估体系:
1. 党组织牵头制定《大思政课建设实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掌握、价值认同、行为养成”三个维度设置评估指标,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匿名测评,避免“自说自话”;
2. 将思政课实效纳入党员教师“先锋指数”考评,对在思政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党员教师给予表彰,对成效不佳的进行约谈整改;
3. 建立“思政教育成效跟踪机制”,由党组织联合德育处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家校反馈等方式评估思政教育的长远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实效性。
五、结论
民族地区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提升,关键在于强化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小学需以问题为导向,从机制协同、内容创新、队伍建设、评价优化四个维度发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实效优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既认同国家文化、又传承民族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教基〔2022〕5 号)[Z].2022.
[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马福元。民族地区学校思政教育的特殊性与路径创新[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45-51.
本文为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一般课题《民族地区中小学党组织促进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 WW[2023]GH2)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