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央企涉密及敏感档案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王雄春

华能西藏能源销售有限公司 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领域,其档案安全管理直接关联国家安全与能源稳定。面对数字化转型中涉密电子档案比例提升的挑战,传统管理方式亟待升级。构建覆盖档案生成、传输、存储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成为必然选择。该体系需融合技术防护与制度管控,在遵循《网络安全法》等法规框架下,重点适配电力系统特有业务场景(如SCADA 系统数据归档)。系统性解决全流程风险隐患,方能为行业安全管理提供有效路径。

1 电力央企档案安全风险分析

1.1 涉密及敏感数据分类

电力央企档案数据具有显著的分级特征。从国家安全维度看,电网拓扑结构、关键设施坐标等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直接关系国家战略安全。这类数据一旦泄露,可能威胁国家能源命脉。就商业秘密而言,特高压输电技术参数、智能电表核心算法等知识产权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电力交易结算数据、用户用电行为信息等商业敏感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此外,海量用户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住址)的采集与存储,使电力档案同时承担着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责任。这种多层级、多维度的数据属性,要求建立差异化的管理标准。

1.2 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风险点

在档案生成环节,主要风险源于数据采集过程的合规性缺失。部分基层单位仍存在使用非密计算机处理涉密数据的情况,这种 " 源头污染 " 将导致后续风险传导。传输阶段的风险具有动态特征,特别是在移动办公场景下,通过 4G/5G 网络传输的档案数据可能遭受中间人攻击。量子加密技术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传输风险。存储环节面临物理与逻辑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数据中心(IDC)的物理安防等级不足可能导致未授权接触;另一方面,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访问控制粒度较粗,难以实现基于 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精准授权。利用阶段的矛盾最为突出,业务部门对 " 数据可用性 " 的需求与安全部门的 " 零泄露 " 要求常形成对立。最后在销毁环节,机械硬盘消磁不彻底或固态存储芯片的物理残留,都可能使已删除数据被专业工具恢复。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必须突破" 重存储轻流转" 的传统思维,建立动态防御机制。

2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2.1 总体框架与原则

电力央企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采用 " 三横四纵 " 的立体化架构设计。横向维度包含制度规范、技术防护和人员管理三大支柱,纵向贯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四级实施主体,形成矩阵式管理网络。该体系遵循三项核心原则:一是最小特权原则,通过属性基加密(ABE)技术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确保每个用户仅获取必要权限;二是防御纵深原则,在网络边界、应用层和数据层部署多级防护措施;三是持续改进原则,依托PDCA 循环建立动态优化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该框架充分考虑了与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兼容性,确保档案管理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在安全策略上形成有机整体。这种架构设计既满足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2.0 对三级系统的技术要求,又兼顾了电力行业特有的业务连续性需求,为涉密档案管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2.2 分阶段管控措施

在档案生成环节,重点实施源头治理策略。通过部署涉密数据识别引擎,基于正则表达式和机器学习算法自动标注敏感字段,实现数据分类分级。所有新生成档案必须嵌入数字水印,这种不可见标识可有效追溯泄密源头。传输环节采用双加密策略:应用层实施国密 SM4 算法加密,传输层配置 TLS1.3 协议,构建端到端的安全通道。针对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启用全盘加密并绑定专用审计设备,防止数据非法导出。

存储环节实行" 三区隔离" 策略,将核心数据库置于物理隔离的红区(RedZone),配置防电磁泄漏机柜和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利用环节构建动态授权中台,通过属性证书实现基于场景的临时权限分配,并启用屏幕水印技术防止拍照泄密。销毁环节执行三级验证机制:逻辑删除后立即触发数据粉碎程序,对涉密存储介质采用消磁加物理破坏的双重处置方式,确保数据不可恢复。

各阶段管控措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操作日志的防篡改存证,形成完整的安全证据链。这种分层防御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案中 " 重边界防护轻内部管控 " 的结构性缺陷,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该体系特别强化了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建立安全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和自动化响应流程,将潜在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整体来看,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模式,为电力行业涉密档案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3 实践应用与成效

3.1 典型案例分析

华能集团在涉密档案管理领域形成了具有行业示范性的实践模式。其数字档案馆系统通过“三员分立”机制(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实现权限制衡,确保操作可追溯性,有效杜绝了越权访问行为。在技术防护层面,华能开发了“收藏”功能替代传统下载模式,用户仅可通过内网在线浏览嵌入动态水印的电子档案,从源头阻断非法外泄路径;同时采用蓝光光盘库实现北京与山东双地异质备份,满足《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对核心数据的物理级防护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历史数据治理方案:针对 1985-2021 年积压电子档案,通过解压压缩包、补录元数据、统一文件命名规则及权限赋值,解决了历史文件格式混乱、权限模糊等问题,该经验被纳入国家档案局试点验收案例库。

3.2 管理效能提升验证华能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后实现三重跃升:

(1)风险防控能力强化

通过部署网络态势感知安全运营平台,对档案系统实施 7×24 小时威胁监测,结合等保 2.0 三级要求完成安全域隔离,实现核心数据库防电磁泄漏机柜全覆盖,泄密事件响应时效缩短至 15 分钟内。消防管理模块引入《档案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作业卡》,推动库区监控覆盖率达 100% ,火灾报警延迟降至 30 秒以下,获国资委安全生产考核 AA 级评价。

(2)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大集中”数字档案馆模式覆盖 400 余家单位,归档流程耗时减少 48% 。增量文件审查机制依托 AI OCR 技术实现敏感字段自动标注,历史档案数字化泄密风险降低 52% 。动态授权中台支持基于属性证书的临时权限分配,敏感档案调阅审批流程从4 级简化为2 级。

(3)组织能力系统进化

将档案安全纳入绩效考核后,档案人员安规考试通过率连续 3 年保持100% ,应急演练中档案转移效率提升 75% 。PDCA 循环机制驱动体系持续迭代,例如根据“我要吐槽”模块收集的 62 项用户反馈,优化检索算法响应速度300% ,查档量达传统模式的70 倍。

4 结论与展望

电力央企涉密及敏感档案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标志着档案管理模式从静态保管向动态治理的重要转型。该体系通过融合技术防护(如属性基加密)与制度创新,实现了对档案生成、传输、存储等关键环节的精准管控。实践表明,基于 PDCA 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使档案安全与业务效率达到有机统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档案安全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需在可信执行环境(TEE)等前沿技术应用方面持续探索,进一步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档案安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文砚 . 央企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5(1):152-154

[2] 朱新坡 , 王宇坤 , 张海强 , 刘华 .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平台档案管理模块设计分析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5,21(6):70-72

[3] 闫 旭 . 新 形 势 下 加 强 电 力 企 业 档 案 现 代 化 管 理 的 思 考 [J]. 前卫 ,2024(31):0243-0245

[4] 杨鸿 . 大数据时代电力工程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J]. 办公室业务 ,2024(1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