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教学的融合实践
李琦琦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 033200
引言
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区域实践案例,通过挖掘本土农业的地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将抽象的区域发展理论具象化。这种融合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乡土资源的认知深度,又培养了其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地理实践力,为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开辟了新路径。
一、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教学的目标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现实问题的综合素养,其核心目标包含四个维度:在区域认知层面,引导学生系统分析特定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其演变规律,以青塘粽子产业为例,学生需要剖析传统饮食文化区位的自然基础与社会经济因素,并理解交通变革、消费升级等要素如何重塑产业空间格局;在综合思维培养上,通过解读产业分布图、产销数据等多元材料,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建立要素关联的能力,使其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型的互动关系;在人地协调观培育方面,借助地方特色农业案例让学生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原则的科学价值,理解生态保护与传统工艺传承的共生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判断;地理实践力则通过模拟产业园规划等情境任务来落实,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原料供应、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复合因素进行科学决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维度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学生认识区域发展问题的思维框架,为其未来参与地方建设奠定素养基础。
二、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教学的融合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在推进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禀赋与人文特征的独特性,将地理环境要素与农业生产特征进行系统整合,通过深入分析区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等自然基础,以及人口分布、交通网络、产业布局等社会经济因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要注重挖掘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把握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应用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选择,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培养其基于区域特征分析发展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学科关联原则
实现地方农业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需要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与思维框架,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整合,同时有效衔接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要重点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路径,探究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导向等社会因素对农业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具有交叉性特征的探究课题,促进学生理解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农业开发逻辑,形成对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立体化认知。
(三)实践导向原则
融合过程应当突出实践性与参与性特征,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实践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实验分析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空间数据,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组织需要建立完整的实践链条,从问题发现、方案制定到效果评估形成闭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学科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
三、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地理教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以山西吕梁青塘粽子为教学主线,通过构建 " 历史溯源 - 现状分析 - 未来展望 " 的三维框架开展深度教学。在历史溯源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晋南地区特有的黍米种植传统与黄河农耕文明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塑造作用;在现状分析阶段,通过设计 " 原料采集半径变化 "" 销售市场扩张轨迹 ""生产工艺革新历程 " 等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区位因素动态演变的分析模型,结合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解读从分散生产到集中加工的转型特征;在未来展望部分,组织学生就 " 传统工艺数字化 "" 品牌建设与地理标志保护 " 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将必修二中的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自然融入案例分析全过程,最终形成 " 具体现象→地理原理→实践应用 " 的认知链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区域产业分析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
在必修二 " 农业区位因素 " 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开展 " 家乡特色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 " 项目。以教材第三章内容为基础,将班级分为 4-6人小组,每小组负责一个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药材、水果等)的区位分析任务。教师提供统一的调研框架,包括自然条件评估表、市场调研问卷模板、政策分析指引等工具。各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农户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 SWOT 分析法评估产品开发潜力。在课堂展示环节,要求小组使用区位分析图、产业链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汇报成果,其他小组担任 " 专家评审团 " 进行质询和建议。这种模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教材中农业区位理论的理解,更能培养其团队协作、实地调研、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
在必修二" 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中,可构建多媒体教学系统提升教学效果。利用 GIS 技术叠加当地卫星影像、土壤分布图、气候数据等图层,直观展示特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发农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通过调节降水、温度等参数,模拟不同气候情景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教材中农业地域类型的理论框架,制作动态产业图谱展示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价值链。在 " 特色农业与区域发展 " 专题学习中,使用时间轴工具呈现传统农耕技术的现代化转型历程,通过对比历史影像与现状图片分析农业景观变迁。
结束语
特色农业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基于真实地理问题的学习范式。这种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区域认知的理解,更培育了其乡土情怀与发展智慧,为培养具有地方洞察力的新时代公民提供了重要教育支点。未来需进一步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持续优化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许宜潘 . 学科融合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J]. 广西教育 ,2025,(14):112-115.
[2] 姜敏 , 李绍梅 . 地方特色农业种质资源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J]. 棉花科学 ,2024,46(02):155-157.
[3] 吴秉泽 , 陶玙 . 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 [N]. 经济日报 ,2024-03-11(011).
[4] 邱兆莲 .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 [J]. 江苏教育 ,2023,(50):67-69.
[5] 王亮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图表类习题的备考与指导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3,(35):8-10.
(本文系2023 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高考背景下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 省级教改课题,课题编号:GH-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