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余热回收技术提升热能与动力工程节能效能实践

作者

王刚

武汉武锅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能源转换与利用的核心领域,广泛服务于电力生产、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关键行业,其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传统能源利用模式中,大量能源以余热形式被闲置排放:工业窑炉的高温烟气、火力发电的汽轮机排汽、化工装置的蒸汽冷凝水等,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压力。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余热回收技术从边缘辅助手段升级为核心节能技术。它通过专业化设备与系统设计,将不同形态、不同温度的余热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热能或电能,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当前,余热回收技术已从单一设备应用发展为全流程系统优化,从工业领域拓展至民用与商用场景。深入研究其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实践路径,对破解能源约束、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余热回收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1.1 核心原理与技术逻辑

余热回收技术基于热力学定律,打破能量传递单向性,构建 “温度梯度 -能量转换 - 功能适配” 链条。利用余热载体与目标工质的温度差转移热量,经转换装置将热能转化为可用能量,形成 “余热捕获 - 能量转换 - 二次利用” 闭环。该技术遵循 “能级匹配” 原则,高品位余热用于高效能转换,中低品位余热用于供暖等。比如 600cC 烟气若直接供暖会浪费能源,采用 “发电 - 余热供暖”模式,能源利用效率可提升 40% 以上。

1.2 主流技术分类及特征

热交换技术是基础,通过物理传热回用热能。核心设备多样,管式换热器耐高温高压,适用于电站高温场景;板式换热器提升效率,用于中低温液体余热回收;蓄热式换热器适合间歇式余热回收。动力循环技术用于中高温余热,通过工质相变转化能量。有机朗肯循环适用于中低温余热发电;蒸汽朗肯循环适配高温余热;斯特林循环适合小型分布式余热回收。热泵技术激活低品位余热,消耗少量高品位能源提升其价值。蒸汽压缩式热泵用于民用与工业;吸收式热泵适用于有余热蒸汽场景;喷射式热泵成本低,用于中小型场景,但能效比低。三类技术常复合使用,如某钢铁企业,高温烟气先经余热锅炉产蒸汽,降温后预热空气,最后用热泵提升余热用于供暖,实现全梯级利用。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2.1 工业与电力生产领域

工业生产中的余热资源具有温度范围广、形态多样的特点,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贯穿生产全流程。钢铁行业通过 “多节点协同回收” 模式提升节能效能:烧结机烟气( 150-300qC )经余热锅炉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转炉煤气 )经冷却净化后作为燃料回用,其显热通过余热锅炉回收;高炉渣( )采用水淬法或风淬法回收热量,生成的蒸汽用于发电或工艺加热,某大型钢铁企业通过该模式实现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30kg 标准煤以上。电力生产领域聚焦火力发电厂的余热深度回收。锅炉尾部的烟气余热通过低温省煤器、烟气换热器(GGH)回收,将排烟温度从 150-180‰ 降至 90-120C ,回收热量用于预热锅炉给水或加热凝结水,使机组效率提升 1.5%-2.5% ;汽轮机排汽的低温余热( 30-40‰ )经热泵系统提升至 60-80( 后,可满足厂区供暖、除氧器加热或居民生活热水需求,形成 “发电 - 供热” 协同模式,在北方热电厂中,这种模式可使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 35%-40% 提升至 60%-70%

三、提升节能效能的核心要素

3.1 余热评估与技术适配

余热资源精准评估是提升节能效能的前提,要从数量、质量、稳定性三方面开展。数量评估统计余热流量与热值以明确可回收能量规模,如某化工厂高温废水流量 50t/h 、温度 80% ,热能约 4.2MW ;质量评估关注余热温度与品位,高温( >300% )余热优先发电,中温( 100-300‰ )适合直接回用,低温( ∠100C )需热泵提质;稳定性评估分析余热波动规律,连续稳定余热(如电站锅炉烟气)适合建固定式回收系统,间歇波动余热(如轧钢加热炉)需配储能装置(如蓄热罐)平衡供需。

技术方案适配性影响节能效果,需与余热特性、利用需求匹配。高温稳定余热(如锅炉烟气)用“余热锅炉 + 蒸汽轮机”系统发电;中温间歇性余热(如工业窑炉)用蓄热式换热器结合蒸汽蓄热器平衡供需;低温分散余热(如空调排风)用热泵技术集中回收。某化工园区采用“温度分级 - 技术匹配”方案后,余热回收综合效率提升 25% ,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3 年。

3.2 系统集成与全周期管控

系统集成的核心是构建 “梯级利用、多能互补” 的能源网络,打破单一设备或环节的局限。在工业园区中,可通过管网将不同企业的余热资源集中整合:某煤化工企业的高温蒸汽余热用于驱动汽轮机发电,发电后的余热蒸汽供给毗邻的食品厂用于杀菌工艺,食品厂的冷却废水再经热泵回收用于园区供暖,形成跨企业的能源互联系统,使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30% 以上。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管控需覆盖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全流程。设计阶段通过优化设备选型控制初期投资,如中小型余热回收项目选用标准化换热器替代定制设备,可降低成本 30% ;运行阶段通过智能调控系统(如 PLC 控制系统)实时调整设备负荷,避免 “大马拉小车” 造成的能耗浪费;维护阶段制定针对性保养计划,如对含尘烟气换热器定期清灰,延长设备寿命至 10 年以上。同时,需关注隐性收益,如余热回收减少的燃料采购量可降低企业对能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减少的碳排放可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收益,这些因素在长期运营中对提升项目经济性至关重要。

四、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4.1 现存技术瓶颈与应用障碍

低温余热回收效率偏低是行业共性难题。温度低于 100C 的余热(如冷却水、空气余热)因能量密度低,回收效率通常低于 30% ,且设备投资回收期长达 5 - 8 年,制约了技术推广。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余热(40℃)回收用于供暖时,热泵 COP(能效比)仅 2.5 - 3.0,远低于中温余热的热泵效率(COP 4.0 - 5.0),导致经济性不足。复杂工况适应性不足影响系统稳定性。含尘、腐蚀性的余热载体(如垃圾焚烧烟气、化工尾气)易造成换热器堵塞或腐蚀,需频繁停机清洗,增加维护成本。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实践显示,因飞灰堵塞,余热锅炉年均停机维护时间超 30 天,严重影响运行效率;化工行业的酸性尾气则导致换热器腐蚀速率加快,设备寿命缩短至设计值的 60% 。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市场混乱。不同企业的余热回收效率计算方法不一,部分企业仅统计设备本身效率,忽略系统辅机能耗,造成 “虚高” 宣传;缺乏统一的设备性能标准,导致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某地区中小企业因采用不合格换热器,出现回收效率骤降、安全事故等问题,影响行业信誉。

五、结语

余热回收技术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对闲置能源的再利用,更是对传统能源利用模式的重构,其从 “被动回收” 到 “主动优化” 的转变,标志着能源管理进入精细化、高效化时代。当前,技术应用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从工业主导扩展至全领域覆盖,但低温回收效率、复杂工况适应性、经济性平衡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通过材料创新、系统优化、政策引导的协同发力,余热回收技术将实现节能效能的再跃升,成为 “双碳” 目标下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支撑技术。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程中,其将持续释放经济与生态价值,为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凤。低温余热驱动的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系统的性能研究及应用 [D].安徽工业大学,2023.

[2] 孙鹏。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及其节能应用研究 [J]. 工业加热,2025,54 (03):60 - 63.

[3] 孙子昂。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策略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 (11):61 - 63.

[4] 何燕;孟祥文。重点耗能设备的能效提升与节能技术 [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0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