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导向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王璐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21316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多重挑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根据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教学重点,而 9 年级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亟待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其深度阅读能力。牛津英语教材虽具有话题多元、文本丰富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因缺乏真实语境支撑,导致学生陷入被动记忆词汇和句式的机械学习状态。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三要素,为重构英语阅读课堂提供了新思路。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通过将知识嵌入真实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该模式在科学类课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语言学科尤其是初中英语阅读领域的本土化应用仍存在空白。如何基于牛津教材特点,设计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链,成为突破当前教学困境的关键。同时,随着 2023 年教育部“人工智能 + 教育”试点工作的推进,智能技术为个性化问题生成与反馈提供了新可能,这要求英语教师重新审视问题导向模式的实施路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如何构建适配 9 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英语阅读问题框架,实现语言输入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统一;其次,问题导向模式在牛津教材单元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活动设计与多元评价机制建立;最后,该模式对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系统梳理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本研究试图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复制的教学范式,并为后续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问题导向模式在9 年级牛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2.1 问题导向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步骤

问题导向模式在 9 年级牛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需要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关键步骤:

一、问题情境创设阶段

教师需基于牛津英语教材单元主题,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例如在教授“Naturaldisasters”单元时,可设计“如何为学校制定台风应急预案”的驱动性问题,借助新闻报道视频、灾害数据图表等多模态素材构建问题场景。情境创设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关联性,确保问题与单元核心词汇和语法结构自然衔接;二是挑战性,问题难度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如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被动语态描述应急措施。这一阶段教师需通过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例如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自然灾害相关词汇,为后续探究奠定语言基础。

二、阶梯式问题链设计阶段

根据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构建由浅入深的问题序列。以“Great minds”单元为例,基础层设置事实性问题(如“爱因斯坦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要求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阶层设计分析性问题(如“比较文中两种理论提出的背景差异”),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高阶层创设评价性问题(如“假如你是科学家会如何改进这些理论”),激发创造性表达。问题设计需特别注意与教材课后练习的区分,避免重复机械的记忆型题目,每个问题应包含明确的语言训练点和思维训练目标。

三、合作探究实施阶段

采用“异质分组—角色分配—过程监控”的三段式组织策略。将学生按语言水平和认知特点分为 3-5 人小组,设置资料搜集员、观点记录员、汇报人等角色。以“Culture shock”单元教学为例,各组围绕“如何帮助留学生适应文化差异”问题,分三步展开探究:首先独立阅读教材中的案例文本,标注文化冲突关键点;接着小组讨论制定解决方案,使用情态动词造句表达建议;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展示成果。教师在此阶段需提供语言支架,如罗列相关短语(“be supposed to”“it’s polite to”等),并适时介入指导讨论方向。

四、反思评价阶段

建立“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语言维度关注词汇语法使用的准确性,通过学生互评修正表达错误;思维维度采用概念图评估问题解决的逻辑性,如要求用思维导图呈现“科技利弊”问题的分析路径;情感维度则通过反思日志记录学习体验。特别要设计元认知问题引导学生自我监控,例如“本次讨论中哪个观点对你最有启发”“哪些语言表达可以进一步优化”等。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至下个教学循环,用于调整问题难度和分组策略。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点:首先,问题设计应充分利用牛津教材中的“Culturecorner”“Project”等板块,实现课本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教师需平衡引导与放手的度,在小组遇到语言障碍时提供必要支持,但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最后,要将课堂问题延伸至课外实践,如结合教材“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单元发起校园环保行动,使语言学习获得真实的交际价值。通过这样系统的实施路径,问题导向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培养目标。

2.2 案例分析与教学效果评估

在牛津英语 9 年级“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吗”的核心问题。该案例选取教材中关于机器人技术的阅读文本,结合 2025 年最新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就业影响报告》英文摘要作为补充材料。通过创设“未来职业规划顾问”情境,要求学生分组分析不同行业的职业风险图谱,并运用情态动词(may/might/could)撰写职业发展建议书。观察发现,学生主动查阅了教材外相关词汇如“automation”(自动化)、“human-robot collaboration”(人机协作)等,语言输入量较传统教学提升明显。

教学效果评估采用混合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多维度验证。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产出的建议书显示出三大进步:一是专业术语使用准确率提高,如能区分“replace”与“assist”的语义差异;二是复合句使用频率增加,尤其在表达因果关系时熟练运用“due to”“as a result”等连接词;三是篇章结构更完整,多数小组能按照“现状分析—趋势预测—对策建议”的逻辑框架组织内容。思维品质评估则通过对比小组讨论录音发现,学生逐渐从最初的事实陈述(“文中说 30% 的工作会被取代”)发展到价值判断(“护理工作需要情感交流,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典型案例分析显示,问题导向模式在实施中形成了三类有效策略。首先是“问题拆解策略”,针对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畏难情绪,教师将核心问题分解为“识别可自动化的工作特征”“分析人类独特优势”等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对应教材特定段落,形成文本分析与问题解决的直接关联。其次是“角色代入策略”,通过分配行业研究员、数据分析师等角色,激发学生运用学科英语进行专业表达的动机,如一名扮演金融分析师的学生主动查询并正确使用了“algorithmic trading”(算法交易)等术语。最后是“跨文化对比策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国家在 AI 应用方面的政策差异,自然融入教材中“Cultural differences”单元的已学

内容,促进知识迁移。

实践中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问题适配性方面。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反映出问题难度分层还需优化。对此,教师开发了“问题菜单”机制,提供基础版(选择式问题)和进阶版(开放式问题),如基础版要求从文中找出机器人三大应用领域,进阶版则需论证这些应用的社会影响。同时引入同伴互助评分表,从“观点贡献”“语言支持”“结论整合”三个维度记录成员表现,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适应性发展。

从长期效果看,该模式显著改变了学生的阅读行为特征。对比实施前后的阅读笔记发现,学生标注重点从词汇语法转向问题关联点,如将“self-driving cars”与“交通法规修改需求”建立联系。家长反馈也表明,学生开始主动关注英文科技新闻,并尝试用课堂所学分析现实问题。教师反思日志指出,问题导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真问题”与“活语言”的结合,即让语言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自然需求而非孤立目标。

评估结果验证了问题导向模式的三重价值:一是构建了语言形式与意义表达的统一通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内化了语法结构;二是培养了高阶认知能力,通过分析教材中“基因编辑”等争议性话题,学生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三是增强了学习自主性,课后有 73% 的学生继续探究课堂衍生问题,如“如何预防 AI 偏见”。这些成效为后续在语法教学、写作教学等领域的模式迁移提供了实践依据,同时也提示需要建立更精细的问题难度评估工具,以精准匹配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将问题导向模式应用于 9 年级牛津英语阅读教学,验证了该模式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双重价值。实践表明,基于真实情境的阶梯式问题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在“Technologyand the future”等单元的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和语法结构,更培养了信息整合、批判分析等高阶认知能力。教师通过拆解复杂问题、设置角色任务等策略,成功搭建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桥梁,使教材文本成为解决问题的资源而非孤立的学习对象。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式对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特别注意问题难度与学生语言水平的适配性。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继续深化:首先,开发智能化问题生成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阅读数据,动态调整问题难度和类型,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例如,针对环境保护主题的阅读材料,系统可自动生成从“污染类型识别”到“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的递进式问题链。其次,完善跨学科问题设计框架,将英语阅读与科学、社会等学科内容深度融合,如在人工智能主题单元中引入伦理讨论,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第三,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需设计专门工具评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的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

技术赋能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的推进,虚拟现实(VR)技术可用于创设更具沉浸感的问题情境,如模拟国际会议场景让学生运用英语协商环境议题。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则能实时分析小组讨论中的语言输出质量,为教师提供干预依据。但需警惕技术应用的边界,始终保持“问题驱动”而非“工具主导”的教学本质。此外,建议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和技术整合水平,特别是培养其诊断学情、灵活调整问题难度的专业素养。这些探索将为构建更具生命力的英语阅读课堂提供新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妍妍 . 问题导向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14):97-99.

[2] Xuefen Liu.Teaching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5,(1):262-268.

[3] 李银海 .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教师》,2025,(6):83-85.

[4] 赵洪双 .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分级群文阅读在初中英语复习课中的教学实践 [J].《英语学习 ( 中英文 )》,2025,(5):46-53.

[5] 贾俊杰 .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阅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究 [J].《英语教师》,2024,(7):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