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敦煌壁画对当代岩彩画的影响
张梓瑞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5
一、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特点
1.1 构图特征
位于敦煌莫高窟第 323 窟北壁西侧的壁画,以全景式连环画的构图呈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整幅作品包含三个清晰的情节单元:画面右侧描绘汉武帝于甘泉宫前礼拜金佛的场景;下方表现汉武帝送别张骞的场面;左侧则展现张骞手持旌节,率众前往大夏国的征程。各单元均配有榜题文字,其清晰度不一,部分可辨,部分则较为模糊甚至难以识别。尽管采用全景连环画形式,该壁画的构图却极为精妙,整体上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关系。依据叙事需求,人物被巧妙地分组集中处理。在人物聚集的区域,画面显得密集;而描绘山峦的背景部分则相对疏朗。进一步观察局部细节,每个单元内部同样存在着精心的疏密安排。例如,甘泉宫前以汉武帝为中心环绕的六位臣属,其站位即体现了这种关系。其余四位则间隔稍远,构成外围层次。在汉武帝送别张骞的场景中,八位侍臣的分布同样考究,彼此间距有近有远,并通过前后叠压的遮挡关系营造出明确的空间深度。这种精心的布局并非偶然,它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画工已具备高度的形式审美意识。
1.2 色彩特征
明度对比(即色彩深浅变化所形成的黑白灰关系)在各类绘画作品中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敦煌壁画艺术对此尤为重视。在《张骞出使西域图》中,精心设计的黑白灰布局构成了画面的显著特色。从整体色彩结构分析,画面中黑褐色的人物服饰及部分建筑元素构成了视觉上的“重色”区域(黑);宫殿立柱与部分浅色人物袍服则共同形成了“中间调”(灰);而黄灰色的背景基底与石绿色的山峦则联合呈现出画面的“亮部”(白)。这种层次分明的明度安排,不仅有效强化了人物主体的视觉焦点,同时也使画面的黑白灰对比格外鲜明。同类色对比,指通过单一色相内部明度的变化来丰富色彩表现的手法(例如:大红、朱红、土红、深红;普兰、钴兰、胡兰、紫罗兰等色系)。该壁画同样运用了此类对比技巧。在画面下部汉武帝送别张骞的场景中,围绕御马的八位侍臣服饰即为一例,三位侍者身着深棕色衣袍(接近黑色),一位着浅色衣袍(接近土黄色),其余四位则穿着赭石色衣袍。尽管存在深浅差异,但深棕色与赭石色同属赭石系,属于典型的同类色运用。这种基于同一色系的色彩配置,既确保了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又通过明度变化实现了丰富的视觉层次。
1.3 造型特征
人物造型是支撑绘画作品表现力的核心要素。在《张骞出使西域图》描绘汉武帝于甘泉宫前礼拜金佛的场景中,环绕其周围的六位侍臣均呈躬身合掌姿态。为精准传达臣属的谦恭状态,画工精心刻画了人物的动态细节:每位侍臣膝盖微曲,身体前探,头部略低,肩部均带有上耸的动势。这些造型特征生动地外化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画面中的汉武帝骑于马上,左手抬起且手指微分,其肢体语言仿佛正对张骞进行叮嘱。地面上送行的侍臣则统一表现为拜别之态。其中,第三位侍臣的动态尤为夸张,其上半身明显前倾,双腿交叉,虽为静态画面却营造出左腿欲向前迈进的视觉动感。第六位侍臣的动作则与众不同:他右手高举笏板,左手隐于袖内,面部朝前凝视远方的张骞,巧妙传递出送别的情感。而另一位侍臣(按原文语境应为第八位)的姿态最为虔诚,手持的笏板紧贴头部。这些精微的人物造型处理,不仅充分展现了古代画工卓越的写形传神技艺,也从视觉叙事层面映射出汉代皇权的威严与强大。
二、敦煌壁画对当代岩彩画的影响
2.1 唐勇力与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所采用的天然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土红等,在当代艺术领域获得了广泛的重视。众多画家正积极探索矿物颜料在个人创作中的应用,旨在将古代壁画所蕴含的独特材质特性和表现技法,有机地融入自身的艺术实践之中。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充分抒发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与精神世界。然而,工笔画因其固有的程式化特征与技术要求,往往限制了画家在灵感涌现时进行即时性、自由的情感宣泄。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技法的束缚,寻求有效传达情感的新途径,成为困扰许多工笔画家的核心问题。唐勇力的艺术探索,为解答这一难题提供了系统而具象的范例。他的创作植根于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同时不断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髓,在深厚的传统积淀之上,逐渐构建起极具个人辨识度的艺术风格。其自九十年代持续创作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便清晰地体现了这种追求。在该系列中,画面色彩并非追求艳丽夺目,而是通过画家主观意识的引导,严谨地调控色彩的形式构成规律。
2.2 胡明哲与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岁月侵蚀而得以存续,其选用的天然矿物颜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运用矿物颜料进行绘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形式,在人类漫长的绘画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艺术家胡明哲对绘画材料有着深刻认知。其观点强调,画家的创作灵感往往源于材料本身的启示,是艺术家与材料相遇时内心激荡的情感外化。因此,她的作品犹如一个个视觉叙事,而深藏于地壳之中的岩彩颗粒,则成为承载这些叙事的独特媒介。同时,胡明哲明确指出,中国岩彩绘画的渊源可追溯至佛教石窟壁画,岩彩颗粒所形成的厚重物质感与独特肌理,赋予壁画以强烈的视觉张力。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的深入研究,能够清晰揭示岩彩绘画艺术与古代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传播之间的历史关联。
总结
敦煌壁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是全人类艺术殿堂中璀璨的瑰宝,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值得后世持续研究与发扬。当张骞步出甘泉宫之际,或许未曾预见其事迹将被铭刻史册,成为后人研习的典范。他留给后世的遗产,远不止于开拓丝绸之路的丰功伟绩,更在于其为了崇高信念而展现的顽强奋斗精神。正是凭借这份坚毅卓绝的意志,他克服了重重险阻,最终成就非凡功业。艺术探索之路同样布满荆棘,遭遇困境与挫折在所难免,然而切不可因暂时的失利而轻言放弃。在面临挑战之时,当以张骞当年穿越丝路的执着精神为指引,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楚启恩. 中国壁画史[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2] 樊庆燕 .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对我绘画的启示 [D].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
[3] 黄骏 . 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 [D].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2007
[4] 胡明哲 . 迹象表意——岩彩绘画创作案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 纪新民 . 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图录 [M]. 北京,中国书店,2015
[6] 李依萱,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方法[D].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梓瑞,2001 年10 月出生,女,辽宁盘锦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