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AI 的文创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郑泽虹

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汕头 515000

一、引言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其已深度渗透至社会各领域,艺术设计行业也因生成式 AI 工具的出现迎来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多项政策为 AI 融入文创设计教学指明方向。然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文创设计教学仍以传统手工技能培养为主,与产业对掌握 AI 工具的复合型文创设计人才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 AI 的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文创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深入开展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模式实践,预期在理论上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文创设计教育理论框架;实践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 “阶梯递进训练” 项目式教学范式,开发 *AI 非遗活化” 等特色教学项目包,建立学生作品数字化展厅。本研究成果将有效推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从 “以教为主” 向 “以学为主” 转变,培养既精通 AI 工具应用,又具备文化创新素养的复合型文创设计人才,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文创产业人才储备提供重要实践范例与理论支撑。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文创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文创设计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仍然以传统的手绘设计、基础软件操作等为主,对新兴的文创设计趋势,如数字文创、IP 授权、元宇宙场景下的文创设计等涉及较少。此外,教学案例多为虚拟案例或陈旧案例,与真实的文创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行业工作要求。

(二)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

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既掌握 AI 工具又具备文化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等方面,难以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要求。职业教育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跨专业融合与多技术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文创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文创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指导和参考案例,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实际项目中,学生往往难以提出独特的设计创意,设计作品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文创市场对个性化、创新性产品的需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构建 “虚实结合” 教学场景,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利用 AI 生成器辅助学生创作,并采用“过程性 + 增值性” 评价体系,推动教学模式向 “以学为主” 转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真实工作场景教学与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政策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建设。2022 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数字化文化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2025 年 2 月教育部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列为教学变革重要手段,要求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2025 年 4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教育治理的整体性变革,着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些政策为 AI 融入文创设计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与明确的方向指引。

五、基于 AI 的文创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案例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1. 构建 AI 设计思维培养框架

对比传统设计思维的 “线性流程(调研 - 手绘 - 完稿)” 与 AI 时代的 “循环迭代(AI 生成 - 人工筛选 - 混合优化)”,结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构建适合中职生的 AI 设计思维培养框架,引导学生建立适应 AI 时代的设计思维方式。

2. 重构教学体系

文化元素收集与分析:教师利用 AI 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收集当地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文化元素,并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引导学生使用 AI 工具自主搜索相关文化资料。例如文创产品设计可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指导学生设计具有纪念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文化名城的风景建筑为元素,设计明信片、书签、手帐等周边产品,不仅能够传播当地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字插画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数字绘画软件创作以传统文化故事、民间故事为主题,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创意构思与方案生成:学生在掌握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使用 AI 创意生成工具,输入关键词,如 “当地传统建筑纹样”“民俗节日特色”“非遗工艺”“特色美食”等。结合自身创意,对 AI 生成的方案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形成初步的设计草图。

设计深化与优化:学生运用专业设计软件,如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对设计草图进行细化和优化。在此过程中,AI 设计辅助插件可以提供色彩搭配建议、版式布局参考等,帮助学生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同时,学生通过 AI 虚拟展示平台,将设计作品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展示,直观感受作品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作品评价与改进:课程采用 AI 评价与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AI 首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分和分析,生成评价报告;教师结合 AI 评价和学生互评结果,对作品进行总结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作品。建设教学支持系统:组建教学创新团队,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改造实训环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将 AI 技术全面融入专业建设,为教学创新提供硬件与师资保障。

(二)研究内容

1. 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深入分析文创产业岗位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优化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 AI 的文创设计能力图谱,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完善专业知识图谱,梳理与 AI 技术、文创设计相关的知识体系,为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提供清晰指引。

2. 构建人机共创教学模式:依据构建的中职生 AI 设计思维培养框架,探索构建人机共创教学模式。筛选操作简便、功能实用且适合中职生学习的 AI 工具,形成 “人工构思→ AI生成选项→人工优选→混合加工” 四阶协作共创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同时,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开发文旅 IP 设计、节日海报批量制作等教学项目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3. 重构模块化课程内容

AI 技术基础模块:涵盖智能绘图、图像识别、知识图谱基础操作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AI 工具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数字技术应用模块:聚焦各类设计软件和数字设备(如数位板、3D 打印等)的应用教学,提升学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艺术创新创作模块:以企业实战式项目教学为核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文创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

4. 建设教学支持系统

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整合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建教学创新团队。通过引入“大师工作室”等“非遗 + 数智”文化传承项目,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学习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参加 AI 技术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适应 AI 时代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

利用 VR 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或文化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虚拟仿真实训库涵盖 “民族、民俗、地域、文博”四大维度的国潮文化数据库,如在学习古代建筑时,学生可以通过 VR 设备进入虚拟的故宫太和殿,观察其建筑结构、装饰细节,了解古代皇家建筑的威严与华丽。AR 技术则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学生使用移动设备扫描校园中的古建筑,即可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诗词典故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

5. 在项目式教学中开发 “阶梯递进训练项目”

基础阶段:在各专业课程中增设 AI 应用模块,引入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AI 工具,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演示,引导学生认识 AI 工具功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实现从 “手动设计” 向 “AI 辅助创作 + 人工优化” 混合模式的初步转变。

进阶阶段:以 IP 形象设计为载体,强化人机协同训练。学生利用 AI 工具生成 IP 形象创意方案,通过人工筛选、优化,完成 IP 形象设计,提升人机协作能力与创意实现能力。

综合实训阶段:围绕特定主题(如地方文化推广、企业品牌宣传等),开展主题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借助 AI 技术进行创意构思、方案设计与优化完善,突出创意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敦煌研究院飞天系列文创产品:在 2025 年文博会 “文创中国” 专题展区,敦煌研究院的飞天系列文创产品备受关注。通过 AI 赋能,该系列产品将飞天仙女的轻盈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敦煌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文创设计中,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让古老的敦煌文化以崭新的形式展现。

6. 评价体系创新

建立“双通道评价标准”,从技术维度与文化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技术维度包括AI 工具操作熟练度、设计软件应用能力、作品技术完成度等指标;文化维度涵盖文化元素运用合理性、创意创新性、文化内涵表达深度等指标。通过多元质量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成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六、特色与创新

1. 创新教学范式:通过深入研究 AI 技术在文创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人机共创教学模式,实现从 “以教为主” 到 “以学为主” 的教学范式转变。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性实践,为文创设计教学理论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AI 图像识别和分析技术可以对优秀文创作品的色彩搭配、构图方式等元素进行提取与分析,帮助其提升作品的审美水平和专业度。

2. 提供教学模式创新范例:本课题形成的 “阶梯递进训练” 项目式教学、人机共创等教学模式,以及 “三课堂联动”“双通道评价标准” 等教学方法,为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例,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3. 开发实用的教学资源:开发 *AI 非遗活化” 等教学项目包,将传统文化与 AI 技术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建设《AI 辅助文创设计案例集》、数字化大鱼展厅,展示优秀教学案例与学生作品,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4. 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从技术与文化双维度构建的 “双通道评价标准”,为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评价提供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客观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评价提供借鉴。

围绕中职生认知特征与发展需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摒弃复杂的算法训练,专注于AI 工具 “驾驶技能” 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AI 工具基本操作与应用技巧,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有效过渡,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选择上形成独特创新点,持续推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杜伊帆. (2025).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 数字通信世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