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策略研究
宋丹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油小学 663600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中外经典故事,从中国古代神话寓言、民间传说,到外国的童话、名著节选,它们构成了学生文学启蒙和文化奠基的重要部分。进入小学高年级(五至六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需求显著提升。他们已不满足于“听故事—总结道理”的单一教学模式,其对文本的深度、广度和趣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创造性转化的核心价值与教学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深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机械的记忆与灌输只会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隔阂。而创造性转化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实现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认同”的深层文化内化。
其次,它极其契合小学高段学生心理与认知发展需求。该年龄段学生表现欲强,渴望表达独特观点,初步具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转化策略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质疑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平台,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有效维持学习兴趣。
最终,它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这一过程综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转化中运用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批判、创新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艺术转化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四大核心素养,实现了育人目标的整合性与高效性。
三、经典故事创造性转化的多维策略
(一)叙事视角的转换与重构策略
改变经典的叙事视角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度的有效方法。它要求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每一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和情感世界。
1. 角色扮演与内心独白: 引导学生选择故事中的配角甚至反面角色(如《西门豹治邺》中的巫婆、《将相和》中的秦王),以其第一人称视角重新讲述故事,或撰写该角色的“日记”、“内心独白”。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同理心,让他们理解故事的复杂性和多元解读的可能。
2. 故事新编与续写: 鼓励学生想象“故事之后发生了什么?”(如《穷人》之后桑娜一家的生活、《田忌赛马》后齐威王的反应)。或者改变故事的关键情节(如果《愚公移山》中愚公没有感动天神,他会怎么做?),进行创造性续写或改编。这不仅能训练写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演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与表达策略
将经典故事从单纯的文字文本,转化为综合性的艺术体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深化审美体验。
1. 戏剧化呈现: 指导学生将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或微型话剧,自编剧本、自分角色、自行排练和演出。这个过程是对文本语言、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深度剖析和再创造,极具综合性和协作性。
2. 视觉化创造: 鼓励学生为故事绘制连环画、故事地图、人物关系图;或利用现代技术制作PPT、简单的动画视频、电子海报等。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考验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提炼与视觉表达能力。
3. 跨媒介叙事: 引入电影、纪录片、动漫、歌曲等不同媒介中对同一经典故事的演绎版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媒介讲述故事的异同、优劣及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原著的核心与魅力所在。
(三)思辨性议题的设置与探究策略
小学高段教学应引导学生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和“怎么样”,通过设置思辨性议题,将故事转化为锻炼批判性思维的素材。
1. 道德两难讨论: 针对故事中的抉择点设计讨论题。例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坚持放鱼”与“留下大鱼”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这类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2. 时代价值的批判性审视: 引导学生探讨经典故事中的观念在今天的适用性。如《凿壁偷光》的勤奋精神值得学习,但其行为方式是否完全可取?《掩耳盗铃》中的自欺欺人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表现?通过古今对照,培养学生不盲从、会思考的理性精神。
(四)与现代生活的链结与活化策略
让经典故事照进现实,学生才会感到其鲜活的生命力,而非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古董。
1. 主题项目式学习(PBL): 设计以经典故事为核心驱动的项目任务。如学习民间故事单元后,发起“争做家乡非遗文化推广大使”项目,让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本地民间传说,并创作推广方案(如设计旅游手册、录制讲解视频等)。
2. 现实问题解决导向: 从故事中提炼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借助外部条件、巧妙解决问题”的智慧应用于解决班级管理或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四、实施创造性转化策略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尊重原著精神原则: 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和尊重经典故事的核心价值与人文精神,任何转化都不能背离其基本的价值导向,避免为求新异而陷入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
2. 学生主体性原则: 转化策略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小学高段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活动的设计应是“跳一跳能够得着”,过难或过易都会挫伤积极性。教师应作为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合作者,而非指令下达者。
3. 语文性本位原则: 所有创造性转化活动最终应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避免活动设计得热热闹闹,却脱离了语言学习与实践的根基,确保“语文味”贯穿始终。
五、结论
总之,对经典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与创新路径。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故事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与经典对话的引导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通过叙事重构、艺术融合、思辨探究与现实链接等多维策略,能够打破经典与时代、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壁垒,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课堂中焕发出崭新的光彩。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母语学习热情,更在其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种子,为他们成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强劲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宇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高段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D]. 成都大学 ,2025.
[2] 杨莎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成都大学 ,2024.DOI:10.27917/d.cnki.gcxdy.2024.000123.
[3] 严清 . 部编版小学高段语文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篇目及其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D].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2023.DOI:10.27685/d.cnki.ggnsf.2023.0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