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合作学习、优化成效

作者

周才伟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蒿坝镇中心校64526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样式,在初中物理教学里愈发受关注。物理学具备探究与实践特性,极适宜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常规的物理教学通常聚焦知识传授和实验演示,学生主动参与及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合作学习模式借助小组协作、探究研讨等形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助力深度思索,塑造团队合作素养。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奠定有效学习基础

小组组建绝非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而是要综合权衡学生的认知水准、能力特点、性格特点等多方面要素实施异质分组,保证每个小组都能成为功能完善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所设计的教育内容涵盖了分组的原则与办法、角色的分工及职责界定、小组的规范与文化打造等范畴。运用科学分组手段能够让各小组内部构建起优势互补的格局,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在组内找到发挥自我的定位,发挥个人专长,同时应构建清晰的小组运行机制,这包含组长责任制以及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的分工,以及小组研讨、决策、执行等流程的规范。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前期的观察与测评结果,将逻辑推理能力强、动手能力佳或表达能力出色的学生均匀分到不同小组,让每组都具备实验操作、理论推导以及结果汇报的综合能力,小组中明确分工,由组长统筹实验流程,记录员精准记录数据变动,汇报员整合结论后进行呈现,在“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探究实验里,各成员分工明确,借助合作测量、探讨误差根源、共同推导欧姆定律数学式,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领悟,又增强团队协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设计探究合作任务,促进深度互动学习

任务规划应凸显物理学科特性,着重探究与实践,并具备一定的复杂程度与开放属性,需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研讨、共同抉择方可完成。教师设计教育内容时需包含探究任务的设计准则、任务难度的掌控、互赖性机制的设立、互动引导的策略等方面,设计高质量的合作任务促使学生在执行任务期间自然萌生出互动需求。在交流研讨中强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协同探究中培育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当进行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八章《电功率》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规划一项“家庭常用电器电功率调查与节能方案设计”的探究性任务,此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选定家中若干电器,借助电能表、计时器等工具实测其电功率,并且综合考量用电习惯,最终给出可行的节能办法,该任务集理论计算、实践测量和策略设计于一体,有一定的复杂开放性,要求组员分工测量、合作分析数据并研讨决策。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电功率、电能等核心概念的认知,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升了科学探究与合作创新能力,促使合作学习真正朝着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迈进。

三、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合作学习质量

搭建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与多层面评价内容,能够对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成果作出客观精确的评价,进而推动合作学习质量不断提高。此策略突出表明,评价不但要留意学习成果,还需着重考量学习过程;既要对小组整体表现作出评价,又要留意个体在合作里的贡献;除了运用教师评价,还应引入自我和相互评价。所设计的教育内容包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工具、把握评价时机、运用评价结果等方面。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能迅速察觉合作学习里的问题,精准衡量合作学习成效,为教学改进提供支撑。

例如,开展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针对过程性评价制定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串并联电路特点探究、电压电阻测量等活动中参与研讨、贡献思路、帮扶同伴的实际表现;成果评价时,对各小组完成的电路设计图、实验报告、数据分析等进行分级评估;针对个体评价,利用自评表引导学生反思合作中的收获与不足,利用组内互评掌握每个成员的贡献情况;至于综合展示评价环节,则可开展“电路设计大赛”,各小组呈现作品并接受现场询问,由师生一同评分。

结束语:

关于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为课堂教学优化开辟了有效途径,运用科学分组、任务设计及评价机制等策略既优化了课堂学习氛围,又推动了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全方位提高。合作学习让物理教学更聚焦过程体验,突出互动沟通,聚焦个体成长,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茉莉 .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策略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3(12):178- 180.

[2]孟芳青.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6):50- 52.

[3] 潘丽君 , 张娟 .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物理教学合作学习理念的应用研究 [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2):3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