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户外运动幼儿自主评价实践研究
聂霞
重庆市南川区示范幼儿园 408400
一、案例背景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历来较为重视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传统户外活动评价中往往是由幼儿教师作为主导,采用“一刀切”和“大水漫灌”式的方式对幼儿“能否平稳走完平衡木”“能够较好进行丛林越障”“能否连续跳绳”等户外运动结果进行评价。但对户外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社会交往等宝贵价值被忽视,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使得能力较强幼儿产生骄傲自满的情况,使得能力较弱幼儿产生挫败感和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丛林大冒险》户外运动为例,将研究的焦点从“幼儿教师如何评价幼儿”转向“幼儿如何自评”,开启了有效支持幼儿自主评价的策略研究,旨在找到让幼儿成为评价主人、促进幼儿发展的妙招。
二、具体举措及实施成效
(一)举措一:创设“可视化”的评价环境,让评价有据可依
1. 具体做法
(1)布置“技能提示图”。在“攀岩”“滑索”“匍匐”等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旁边,设立以包含运动注意事项、运动技能步骤介绍的动漫绘画。如对于“滑索”活动项目,以动漫的形式呈现“玩滑索三步骤”,第一步借助大手特写动漫图,展现紧握把手的动作;第二步借助动作示意漫画,呈现屈腿蹬地动作要领;第三步借助成功表情漫画图,呈现平稳滑行动作,真正将抽象与难懂的动作要领,转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可以直接模仿的漫画图。
(2)创建“心情驿站”与“问题树洞”。在《丛林大冒险》户外运动休息区设立“心情驿站”与“问题树洞”两个小信箱。“心情驿站”信箱提供不同颜色的心情卡片,其中红色代表兴奋、黄色代表一般、蓝色代表有点害怕,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随时进行投递,表达自己实时的情绪状态。“问题树洞”信箱提供小纸片,当幼儿在《丛林大冒险》户外运动中遇到问题之后借助特定的符号或者纸片绘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困难,让幼儿的户外活动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教师。
2. 实施成效
通过实践表明,可视化的环境赋予了幼儿评价的“支架”,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够准确及时地将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进而将静态的空间转变为能够接收幼儿实时信息、支持幼儿自我建构的多维互动空间,促进了评价质量的提升。
(二)举措二:设计“多维度”的评价工具,让评价有趣有效
1. 具体做法
(1)“冒险家通行证”星级评价表。在户外活动中为每个幼儿制作了一本迷你的“通行证”,内页中设置有敢于尝试的“勇气之星”、能够动脑筋想办法的“智慧之星”、帮助同伴或寻求帮助的“合作之星”、不轻易放弃的“坚持之星”、有新玩法的“创意之星”等五个维度的评价量表。每当幼儿较好完成一次冒险活动,则可以依据幼儿自我表现,引导幼儿在相应维度旁边加盖一个星星印章,让幼儿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多维度评价。
(2)“我的冒险故事”绘画日记。
在活动结束之后,幼儿教师在活动区提前准备好画纸和笔,引导幼儿制作“今日最难忘的一幕”主题绘图,并结合配图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由幼儿教师或者小助手帮忙进行文字记录,上述的措施可以更深度还原户外运动中的关键性节点和事件,并表现出幼儿当时的心理活动,让评价不再只关注结果,而是更加注重幼儿的户外活动过程。
(3)“能量点赞”同伴互评墙。设置一块张贴所有幼儿大头贴画像的照片墙,并预留点赞评价空间,同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点赞”贴纸,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观察到自己同伴的闪光行为后,可以在其头像旁边张贴一张“点赞” 贴纸,并简要说明理解,让幼儿之间实现互动评价。
2. 实施成效
通过实践表明,多维评价工具实现了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动评价,全面打破了唯技能论、唯结果论的评价形态,也有效打破了单一教师评价幼儿的困境,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真实、更加客观。
(三)举措三:构建“对话式”的评价常规,让评价自然发生
1. 具体做法
(1)运动前的“计划对话”。在“冒险计划墙”前,幼儿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活动中你要玩什么?”“你为什么想挑战这个?”“你觉得需要注意什么?”“今天有什么想法?”等问题,并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带着思考和预期进入活动。
(2)运动中的“即时对话”。在《丛林大冒险》户外运动时,幼儿教师可以用开放式提问替代指令。当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犹豫徘徊形态时,幼儿教师借助“你觉得哪个部分最难呢?”代替过去的命令认真进行游戏活动。当幼儿挑战成功时,不是直接说“你真棒”,而是问题“你刚才用了什么好方法,这么厉害,可以分享一下吗?”在交流中了解和评价幼儿的户外活动情况,更加注重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3)运动后的“分享对话”。在《丛林大冒险》户外运动结束时,组织开展 3~5 分钟的“《丛林大冒险》户外运动分享交流会”活动,在活动中围绕着“我今天的成功时刻?”“我今天遇到的最大调整以及应对策略?”“你想感谢谁或想为谁点赞?”让反思与感恩作为活动的结束仪式。
2. 实施成效
对话式常规和评价自然,让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同时让评价过程充满了幼儿教师人性化的关怀与温度,并最终让评价不再是活动的终结,而是推动户外活动学习不断深化的核心环节。
三、经验总结
(一)主要经验
在上述的案例中让笔者收获了很多的经验,首先,环境是“无声的导师”。友好的环境是能够将评价的各要素直观、有趣的融入到户外活动之中的,借助这样的环境设置可以无声的激发幼儿的评价意识。其次,工具是“智慧的桥梁”。多维评价工具的引入让评价不再只关注结果,而是充分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尤其注重勇气、坚持、合作等学习品质的评价,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看到闪光点。最后,对话是“深入的动力”。高质量的师幼对话是提升评价效果的重要保障,在上述案例实施中借助有意识的、启发式的对话,引导幼儿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进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二)反思与展望
在本次实践中让然存在着可以深化的地方,如在活动中对个别较为内向的幼儿指导匮乏,对语言表达欠佳的幼儿关注较少,同时在实践中没有较好的强化合力教育,后续将针对上述问题,着重设计能够关注极度内向或语言表达欠佳幼儿的评价量表,并注重在户外活动中引入家长角色,推动研究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