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杨通苓
筠连县第二中学校 645253
引言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部编版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教学目标设定上都对时空观念的培养有所侧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空观念的落实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讨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内容繁杂,涵盖古今中外。时空观念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历史脉络,让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近代史部分,学生通过明确14、15 世纪新航路开辟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以及涉及的欧洲、美洲、亚洲等空间区域,能够将后续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置于相应的时空框架内,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结构,避免历史知识的碎片化。
(二)促进学生理解历史因果关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学生具备时空观念后,能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部编版教材中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为例,从时间上看,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从空间上,中国处于东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潜在市场。这种时空背景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一定必然性。通过这样的时空分析,学生能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近代中国社会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不同时空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升历史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探讨部编版教材中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时,学生从时间维度观察制度的演变,从空间维度比较不同地区政治制度的差异,进而思考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等深层次问题,锻炼分析、综合、比较等历史思维能力。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落实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历史时间、地点等基础知识,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历史地图时,只是简单展示地图,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路径。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时空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会时空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二)对教材时空线索挖掘不足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虽注重时空线索,但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时空资源。例如,在教材的单元导语、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时空线索,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些内容,没有引导学生梳理单元内、教材整体的时空脉络,导致学生难以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时空逻辑。
(三)学生时空意识薄弱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点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忙于记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结论,忽视对时空观念的主动构建。同时,缺乏有效的时空分析训练,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时空观念去分析历史问题。例如,在考试答题时,学生常常无法准确将历史事件置于合适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答题缺乏逻辑性和准确性。
三、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历史地图是落实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部编版教材中的历史地图,以及课外的专业历史地图资源。例如,在学习古代丝绸之路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分析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变化,以及途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简易的丝绸之路地图,加深对丝绸之路时空范围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时间轴。以部编版教材中中国近现代史为例,让学生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制作时间轴,标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简要概括事件内容。通过制作时间轴,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和逻辑关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时间轴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善时间轴内容,深化对历史时空的认识。
(二)深入挖掘教材时空线索
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前,应引导学生分析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例如,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师通过分析单元导语,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从960 年北宋建立到 1368 年元朝灭亡的时间范围,以及涉及的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等空间范围。然后,在每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具体历史事件融入单元时空线索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时空认知。注意课与课之间的时空关联。例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空角度分析两者的联系。从时间上看,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激化是其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空间上,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地区,与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重点区域有一定关联。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三)强化学生时空意识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问题。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教师提问:“从时空角度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学生通过思考英国在 18世纪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时空因素,回答问题,从而强化时空意识。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时空分析方法。布置与时空观念相关的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以“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为主题,绘制时间轴,分析不同国家崛起的时间、主要阶段以及对应的空间范围,并阐述崛起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课后作业,学生进一步巩固时空观念,提高运用时空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认识其重要性,分析当前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时空线索、强化学生时空意识训练等策略,能够有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能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赵巍巍 .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0,(18).
[2] 郑亚莉.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 .2020,(24).61.
[3] 卓美新 .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