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究

作者

鲜蓉

四川省清溪高级中学 614000

“人工智能”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它指让机器人模拟人类智能,侧重理解和处理现有的信息。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分支,特指人工智能中能够“自主生成内容”的技术,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核心是通过学习数据创造新规律。比如文心一言、豆包、Deep Seek等软件都能根据用户指令生成新内容。AIGC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引起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借用AIGC可以让语文课堂形式更多样,更丰富有趣,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科建设、课堂建构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建设性的思考,让语文学科以育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素养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应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在理解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寻找一条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模式,如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跨学科综合性学习(STEAM)、项目式学习(PBL)[1]。

所谓的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完成真实或模拟的项目来整合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其核心逻辑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基于AIGC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介入,以及新课标的指导要求——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发挥人工智能的互动作用,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主动探索,因此语文课堂课堂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建构。

一、AIGC都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价值

(一)提供学习支架,丰富学习资源

AIGC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与多模态的知识的进行深度沟通。首先,AIGC可以根据用户的指令生成其所需要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资源,便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比如,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其形、声、色、意,这是读懂诗歌的方法,也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钥匙,但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可意会,难言传”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借助AIGC将具体诗句转化成直观的图片或者声音,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志。比如,在学习《琵琶行并序》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学生难以想象这两种声音,然而这两个意象又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在读懂诗歌和理解情感时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声景交互装置,学生点击虚拟山林场景中的动物模型时,会同步出现动物的叫声,在凄切持续的杜鹃鸟鸣和低吼悠长的猿啼的叠加下,就能直观感受到作者悲凉萧瑟的心境。由此可见,AIGC既为教师提供了便捷,减少了机械的搜索工作,也使教学资源的搜集更加准确。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任务和兴趣,推荐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大卫·科波菲尔》时,学生可以利用豆包生成具体的学习步骤:1.了解基础信息——时代背景和作品定位;2.把握情节脉络;3.分析主题和艺术手法;4.联系现实和个人。在具体步骤的指引下,学生在预习环节可以通过AIGC了解小说节选部分之外的内容,了解完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作者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等必备知识。如此,AIGC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学习支架,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知识,最终实现独立学习。

(二)创设学习情境,扩宽学习空间

项目式学习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AIGC可以根据具体指令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以便教师开展具体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课堂设计,AIGC可运用多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人物向学生呈现教学任务,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祝福》主题探究中可以用豆包生成的借祥林嫂口吻发布学习任务的课堂导入(图一)。

(图一)

除此之外,AIGC可以再现某个虚拟场景,让学生打破时空限制,突破文字局限,为学生营造具体真实的阅读情境。比如在《扬州慢》中,可以利用豆包重现“春风十里”的扬州和“荠麦青青”的扬州,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讲授《红楼梦》时,对于主要情节教师可以用AIGC生成其具体场景,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的具体路线,直接展示贾府的空间布局。总之,AIGC凭借其强大的生成技术,给予了学生真切的学习体验。

(三)促进主体成长,呈现多元师生关系

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够快速获取海量信息,其信息量和获取速度远超课堂。AIGC不仅是学生的信息收集者、推荐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反馈者。学生能够利用AIGC批改作业,快速反馈学习问题。比如Deep Seek就有作文批改的功能,并且能够生成作文报告和相关范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作为一个成长的人,在不断地获取信息和反馈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得到成长。同时AIGC并非一成不变的技术,而是可以“成长”的。其本质是基于预设规则和数据的更新迭代,通过新数据,其能够不断地学习和矫正。但归根结底,AIGC只是一种信息手段,并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而且AIGC并不能够赋予课堂温度。AIGC虽能快速地生成信息,但是也无法给学生提供真实地情感互动。然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便捷,是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培养。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成主动探索的主体,可以借用AIGC自主学习,并与教师探讨问题。师生角色发生变化也要推动师生关系进一步朝着更加平等、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3]。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2020年修订)》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要通过实例分析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对有关媒介的了解。基于此,本文通过《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比阅读的项目式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并且在本课堂充分利用AIGC,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媒介素养。

(一)课前:教师利用AIGC完成教学设计,学生利用AIGC自主学习

首先,AIGC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以在豆包对话框中输入相关指令,令其生成相关的教学目标(图二)和教学情境(图三)等内容。值得一提地是,AIGC的直接生成虽然帮助教师节约了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但是并不意味者教师可以将备课全部交由AIGC。教师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学情和教学实际作调整与修改。因此,教师整理豆包生成的结果,结合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一:时代洪流中的困局——重现社会环境;学习任务二:内心世界的抉择——探析人物形象;学习任务三:命运结局对比——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对人物命运的作用;学习任务四:情景推演——时空互换。

(图三)

(图四)

其次,学生可以利用AIGC手机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例如,了解两篇小说的创造背景,熟悉文章主人公别利科夫、林冲的基本情况,完成人物的自画像。同时AIGC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更愉悦的学习经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2]。

课中:人机互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AIGC可以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图片和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AIGC输入具体的文本内容,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信息,其可以生成直观的图片,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人机互动的形式还可以适用于小组讨论的环节,可以有效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在学习任务三中设置了以下问题:林冲和别利科夫都生活在“套子”里,都面临着社会的重重束缚,但是二人命运却截然不同,那么请讨论推动个体命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可以利用豆包等软件进行多轮对话,在短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验证讨论结果,提升思维品质,扩宽思维为广度。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AIGC的自动生成功能,输入指令时,可以进行假设,改变一些前提条件,比如林冲一开始就选择反抗,其命运会有何走向。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个人性格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双重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AIGC的生成结果补充自己的讨论答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其整合信息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提升其跨媒介素养。

课后:支持学生跨媒介表达

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任务四中,设计了以下教学任务:将别利科夫和林冲二人互换,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二人的命运又将走向何处。请分组合作撰写故事剧本,并尝试拍摄成微视频。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撰写剧本之后,就进行拍摄。拍摄时,可以利用AIGC生成配音,并且自动识别字幕,从而制作完整的形成微视频。由此,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了其运用跨媒介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社会环境提供命运舞台,个人性格决定命运走向,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其跨媒介的素养。

综上所述,将AIGC和可他给教学相结合,会使课堂焕发新机。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应该警惕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避免师生对AIGC的过度依赖,还要对AIGC生成的信息加以辨别,不可盲从。对于AIGC进入课堂应该采取适度原则,AIGC虽为学生学习提供灵感,但是过度使用会影响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能力。对于AIGC生成的信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甄别信息能力的培养,让AIGC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被AIGC所束缚,失去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龙伟.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中语文的课堂变革与教学应对[J]. 辽宁教育,2024(6):42-44. DOI:10.3969/j.issn.1002-8196.2024.06.012.

[2]姜敏,张岚.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究[J]. 中学语文,2025(3):3-6.

[3]黄林红.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中语文的课堂变革与教学策略[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

[4]梁辉.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构建[J]. 中学语文,2025(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