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评价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刘超云 邓瑾添
邵阳市北塔区状元小学 湖南邵阳 422000
中图分类号:G63
0 引言
在当今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逐渐转变为一种促进学生思维、情感与行为发展的重要工具。课堂评价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环节,其语言形式和使用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情感态度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评价语言仍显单一,缺乏激励性与反馈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如何通过优化课堂评价语言,提升其激励性与反馈性,成为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1 课堂评价语言与教学目标不匹配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评价语言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未能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调整评价语言,以精讲课为例,精讲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深入剖析文本,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语言技巧与文化内涵,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上,许多教师的评价语言却过于笼统,停留在对学生理解能力的简单肯定或否定上,未能结合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过程[1]。当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某个难点时,教师通常会给予简单的“ 好” 或“ 做得不错” 这样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
进一步来说,教师的评价语言未能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导致学生对评价的敏感度和重视度逐步减弱。以略读课为例,略读课的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而不应单纯聚焦于对个别细节的评价。然而,许多教师依然习惯性地以细节为主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框架和内涵的掌握,导致学生在评价中获得的反馈未能精准地指向其学习的关键点。当评价语言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不匹配时,学生会感到困惑,也会错失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机会。
1.2 教师的评价语言缺乏个性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统一的、模糊的评价标准,导致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反馈内容都变得高度重复且缺乏针对性,以“ 好” 或“ 做得真棒” 这样的评价语为例,虽然看似正面,但缺乏具体性和深度,无法触及学生在思维、情感或能力上的具体变化。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较为复杂或学生表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师若只依赖这些空洞的评价语言,就无法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
另外,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甚至情感需求都不尽相同,统一的评价语言无法体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性,容易造成学生的情感疏离与认知失衡。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单一的评价语可能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形成“ 我就是这样” 的固有思维[2]。而个性化的评价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在发现自我不足时,更加积极地调整心态,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针对某一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进步,教师可以运用更加具体和富有情感的评价,如“ 你的朗读节奏感越来越强,今天朗读的情感也更到位了,这让我看到了你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这样既有针对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3 评价语言与学生情感需求脱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在评价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忽视了学生在情感、心理层面的变化与需求,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语言的影响,如果评价语言过于简化或冷漠,就不能真正触及学生内心的期待,反而容易让他们感到空洞与疏离。
对于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或进展较慢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情感需求更加突出,当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机械或过于简化时,这些学生可能并未感受到教师真正的关心和鼓励,反而可能加深他们的无力感和焦虑感[3]。例如,某些学生在朗读或表达时出现了较多错误,如果教师仅使用简单的“ 再接再厉” 作为反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激励与情感支持,这种评价就可能成为一种单纯的激励口号,并未与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形成共鸣。此时,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肯定,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
2 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与有效性优化路径
2.1 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精准的评价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种课型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语言时,必须考虑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传递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精讲课中,当学生成功理解了一个复杂的句子结构或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时,教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也要指出其思维的转折点与突破之处,如:“ 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非常到位,尤其在分析作者情感时,能够紧扣文章的主旨,展现出很高的理解力。” 这类评价语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知识运用的深度和思维的细致。
与精讲课相比,略读课的评价语言应当侧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如何掌握文章的结构、情节推进及其背后的思想,教师可以说:“ 你对文章的快速理解很到位,能够迅速抓住关键点,这种读书方式对提高阅读效率非常重要。” 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信息提炼和分析速度上的优势,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并提升这一能力。
2.2 各教学环节中的评价语言要切合实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都包含多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对课堂评价语言的需求不尽相同,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评价语言应当精准切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需求,尤其是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习品析阶段以及课堂总结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需求,设计出适当的评价语言,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升华和情感的共鸣。预习阶段评价语言不宜过于复杂,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学习品析环节中的评价语言,既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也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与讨论,帮助他们在分析中不断修正错误的认知。课堂总结时,评价语言应回归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整体把握,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成长与进步,强化学习的过程性和互动性。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前的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出:“ 你们知道蔺相如为何能够在秦国成功带回和氏璧吗?试着从故事的细节中找到他的机智与勇敢。” 这种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够激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兴趣。接下来,在学习品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更具分析性和引导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对于“ 渑池会面” 这一段,教师可以说:“ 蔺相如如何巧妙应对秦王的挑衅?他的策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家大义?” 这种评价语言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与思想的角度解读故事,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表现,并通过对比蔺相如与廉颇的心路历程,提出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你们的讨论中,是否看到蔺相如与廉颇两人如何在互相宽容与尊重中成长?你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收获?” 这样的评价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与思考的深化,促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思维启发与自我反思。
2.3 评价语言应注重过程性与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评价语言的过程性和互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过程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努力,此类评价语言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可调整性,能够根据学生的进展及时给予反馈与支持,鼓励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错误并提高自我。互动性评价则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是建立在学生反馈基础上的双向沟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互动性语言,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4]。这种互动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分享,形成更为富有成效的学习氛围。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少年闰土” 一课中,教师在讲解“ 闰土勇敢刺猹” 的场景时,可以通过提问如“ 你认为闰土为什么敢面对强大的猹?”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一行为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肯定学生理解的正确性或鼓励他们深入思考更加细致的地方,这种评价语言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重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在分析“ 我” 与闰土友情的变迁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你觉得‘ 我’ 为何和闰土渐行渐远?”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探讨文章中隐含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情感层面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他们通过课堂讨论,体会到文本所传达的深刻社会意义和情感波动。
3 提升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建议
3.1 丰富评价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单一、平淡的评价容易让学生产生忽视或误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评价语言充满生动性、趣味性和多层次感,这种评价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在于它能够深入学生的思维世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更加全面和细致的理解[5]。通过不同的语言方式,教师可以既满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验证需求,又能激发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情感共鸣,这种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够在情感上形成与学生的共鸣,使评价成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
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火烧云” 讲授中,假设学生在讨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时,教师仅用简单的“ 很对,火烧云的颜色真美” 来评价,学生的思考范围可能会局限在表面,但教师运用更加生动和引导性的语言,如“ 你看到的‘ 红彤彤’ 不只是一个颜色,它仿佛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像极了夕阳下热情洋溢的火焰;而那‘ 金灿灿’ 的色彩,像是阳光从云层里透出来,带着温暖与希望。” 这种表达语言能够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些颜色背后的情感寓意,让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在讲解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只‘ 雄鹰’ 飞得如此高远,似乎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如何从云海中展翅而出的?” 通过生动的提问与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火烧云所传达的自由与力量的象征。
3.2 强化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与反馈性
在小学课堂的评价中,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努力产生认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答案正确与否的评价,更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反馈性评价具有指导性,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改进建议[6]。激励性与反馈性评价的结合,能在情感上鼓舞学生,同时在理智上指引他们不断进步,教师应通过细致入微的评价语言,给予学生情感上的肯定,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成长空间,促使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进步和成就感。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黄继光” 为例,在讨论黄继光如何舍身堵枪眼时,教师可以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感悟:“ 你们描绘黄继光英勇事迹时,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无畏精神,正是这种不怕牺牲、勇敢无畏的精神,才能成就他的英雄壮举。” 这类评价是对学生理解的肯定,更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英雄情怀,激励他们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在提供反馈时,教师可以更具指导性地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思考:“ 在你们的分析中,已经很好地把握了黄继光的英雄气概,但你们是否能结合课文描写的细节,进一步探讨黄继光为何在最危急的时刻选择舍生取义?” 这样的问题引导,让教师能够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激励,还能通过反馈性评价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黄继光的崇高精神和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评价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激励性与反馈性评价语言的有机结合,能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成长。通过有效优化评价语言,教师能够在强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变化。未来,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与应用仍需持续深入,尤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调整与运用评价语言,以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生个体差异,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董素梅.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J].山东教育,2024(16):49-50.
[2]齐娟.激励性评价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宁夏教育,2022(10):28-29.
[3]赵玲.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施的问题与策略[J].新智慧,2022(12):23-25.
[4]朱晓鸣.杏坛清爽浸心语不坠万日锤炼志——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用语探究[J].名师在线,2021(34):30-31.
[5]刘阳.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汉字文化,2021(18):110-111.
[6]朱先云,李萍.“ 话” 言巧语“ 生” 机勃勃——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优化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1(11):59-60.
作者简介:刘超云(1976—),女,汉族,人,大学本科高
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项目基金: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2023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