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小学生音乐表现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吉霞虹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

引言

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不仅关乎技能训练,更承载着激发情感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使命。当前,不少音乐课堂在形式与内容上仍显单一,难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与表现欲望。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入为课堂改革提供了方向,强调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本研究立足实践,探索将情境化、合作创编与跨学科融合融入课堂活动的路径,以期在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体验中,提升小学生的表现力与审美素养。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发展呈现差异化格局。部分学生具备较好的音准与节奏控制,能够在表演中融入情感和肢体配合,展现出舞台自信与审美感知。然而,更多学生仍停留在初级水平,缺乏声音层次与细腻表达,情感投入不足,对作品背景和情境理解不深。这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性特点、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活动缺乏互动性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部分学校依旧侧重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缺少多样化、情境化的学习体验,致使核心素养中音乐感知、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存在不足。

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上,一些音乐课堂存在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与差异化教学的问题。教师往往注重传授固定的曲谱与演奏技巧,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的引导与挖掘,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被动模仿范唱或跟随伴奏,而难以形成自主的音乐表达风格。在课堂氛围营造上,互动环节较为单一,缺乏情境化、故事化、跨学科融合等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的活动形式,造成学生在面对音乐创编、即兴表演等环节时显得拘谨、缺乏自信。部分学生甚至因缺乏表演机会或正向反馈而逐渐降低对音乐课的参与热情,进而影响表现力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音乐教育资源与环境条件方面,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硬件设施不足、专业器材短缺、课堂空间受限等因素,限制了音乐活动的多样化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些教师缺乏系统的音乐表演指导经验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设计能力,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表现力的目标。现有的音乐学习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技能的掌握与表演的准确性,而忽视了情感表达、创造性思维、文化理解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这种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取向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音乐表现力发展的内涵被狭隘化。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活动设计策略与实施路径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立足于“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四大要素,确保课堂活动既能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又能引导学生在情感与思维上深度参与。审美感知的培养可通过欣赏多元音乐作品、分析旋律与节奏特征、结合生活情境体验音乐之美来实现,使学生在感官层面对音乐形成敏锐的辨识力与感受力。在艺术表现方面,课堂活动可采用角色化演唱、情境模拟表演、肢体律动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中学会运用声音、动作与表情的综合表现技巧。创意实践应贯穿活动全过程,通过小组创编旋律、改编歌词、即兴演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表现欲望,增强他们在音乐创作中的自主性与主体性。

在实施路径上,可构建情境化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情境化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故事背景、节日氛围、生活事件等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音乐表达环境,从而引发情感共鸣与表达动机。任务驱动则以具体目标为引导,例如完成一场主题音乐会、小组合作创作并演出原创作品、将音乐与舞蹈或美术进行跨学科融合等,这类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协作能力与综合表现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分层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任务,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空间与挑战目标。

在课堂活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与过程性。传统的音乐课堂往往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应将学生在课堂互动、创作过程、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考量,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的意识。教师应注重课堂活动的连贯性与递进性,活动设计要与学生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使其在不断积累与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稳定而富有个性的音乐表现风格,从而在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上实现同步提升。

三、课堂活动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估与优化建议

在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评估中,综合考量学生的音乐技能提升、情感表达深化、创造性思维发展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变化,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通过对多节课的观察与录音录像分析发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活动显著提高了学生在音准、节奏、力度控制和表情处理等技术层面的表现,同时在舞台表现力、自信心、与观众的情感互动等方面也有明显改善。学生在即兴创作、歌词改编、跨学科表演等环节中展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课堂氛围更加开放、包容,学生的参与率和满意度均有明显提升。这种积极变化表明,科学的活动设计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并促进音乐表现力的全方位发展。

在效果评估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创编任务时仍存在思维定势,缺乏突破传统模式的创新意识;有些学生在集体表演中容易依赖他人,个人表现不够突出;个别学生在面对观众时仍显紧张,情感投入不足。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时,应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分层性与个性化,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支持与引导。需增加即兴表演与开放性创作的比例,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与反思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音乐表现的突破。

在未来的优化建议中,首先应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过程性记录与个性化指导,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后都能获得具体的改进方向与鼓励。其次,应丰富课堂活动的资源与形式,例如引入多元文化音乐素材、与舞蹈、美术、戏剧等学科合作开展跨领域项目,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与表现维度。还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提升对学生表现力培养的整体把控能力。通过这些持续优化举措,小学音乐课堂将更具活力与创造性,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将在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中不断提升。

结语

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音乐表现力培养展开探讨,从课堂现状分析到活动设计与实施路径,再到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均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研究表明,情境化表演、合作创编与跨学科融合等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创造力,显著提升音准、节奏、表情处理及舞台自信等综合能力。未来应持续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瑶,郑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音乐,2023,25(8):112-114.

[2]许敏,高轩.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表现力提升的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22,11(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