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企工会组织优势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
李牧遥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110000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企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拥有贴近职工、组织健全、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成为新时代国企工会工作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工会组织在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提升技能水平、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的有效路径,对于国企在新时代实现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先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国企工会组织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企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2.1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创新,而职工是创新的主体。国企工会组织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会可以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如设立创新工作室、举办创新竞赛等,为职工提供展示创新才华的舞台,激发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工会还能协调企业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强大动力。
2.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工会组织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工会可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工会还能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满足职工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为职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会组织关注职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活动,帮助职工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职业晋升。同时,工会还能为职工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咨询服务,引导职工根据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3 国企工会组织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优势发挥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国企工会组织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大有可为,可从以下路径发力。
3.1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工会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例如设立职工创新工作室,汇聚各领域技术骨干,围绕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定期举办创新创意大赛,鼓励职工提出新想法、新方案,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并推动转化应用。通过这些平台,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3.2 开展精准培训,提升职工技能素养
依据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工会要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精准的培训计划。针对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帮助职工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开展岗位技能比武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促使职工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为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3 构建和谐文化,营造创新良好氛围
工会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树立创新典型等方式,传播创新理念,让创新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缓解职工工作压力,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职工全身心投入新质生产力培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 国企工会组织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案例分析
在水利水电领域通过工会组织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其核心经验可归纳为“ 平台驱动、竞赛赋能、生态培育” 三位一体模式。
4.1 构建创新平台,激活技术突破动能
某水电局工会以创新工作室联盟为纽带,整合TBM 掘进、盾构施工等核心技术资源,形成“ 老中青” 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例如,由陕西省劳动模范杨联东牵头的抽水蓄能创新工作室联盟,通过“ 私人定制式” 培养计划,培育出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 人、三秦工匠 1 人,并攻克了世界最长低热混凝土芯样提取技术,刷新行业纪录。该联盟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 产学研用” 协同机制,推动TBM 品牌建设,使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 85% ,单台设备年节约成本超2000 万元。
4.2 深化劳动竞赛,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
工会将竞赛覆盖面从管理层延伸至作业层,2024 年重点项目劳动竞赛吸引1.4 万家企业、2.2 万场次岗位练兵参与。在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通过“ 工程创优、质量优化、安全生产” 多维竞赛,推动项目提前 3 个月完成上水库截流目标。西安地铁项目竞赛则聚焦智能化施工,引入BIM 技术优化管线布局,减少返工率 40% 。
4.3 培育创新生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工会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全链条,一公司通过专题培训推动环保施工,西藏公司要求项目部严格遵守生态保护标准,二公司组织职工参与绿色施工方案制定。在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工会推动采用“ 零开挖” 技术保护秦岭植被,应用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施工废水零排放。这种“ 生态 + 技术” 双轮驱动模式,使项目获评“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并形成可复制的绿色施工标准体系。
4.4 成效与启示
某水电局实践表明,国企工会通过构建“ 平台-竞赛-生态” 赋能体系,可实现三重突破:一是技术突破,近三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 项,主导编制行业标准5 项;二是人才突破,培养数字工匠14.9 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 35% ;三是效益突破,创新成果转化率达 82% ,年节约成本超 1.5 亿元。其核心启示在于:工会需紧扣企业战略定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技术攻坚的制度优势,通过“ 竞赛选才、平台育才、生态留才” 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闭环链条。
5 结论
实践案例充分彰显出国企工会组织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与巨大潜力。通过构建创新平台、深化劳动竞赛、培育创新生态等多元举措,工会不仅推动了技术突破、人才成长与效益提升,更助力企业实现了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这启示我们,国企工会应持续强化自身建设,精准对接企业战略需求,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陈淑华,李亮,谢秋菊,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扛牢工会使命担当[N].泉州晚报,2024-09-30(T16).
[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N].内蒙古日报(汉),2024-08-30(003).
[4]王允泽.发挥国企工会组织优势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J].现代企业文化,2024,(2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