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高校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

夏丹竹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三维建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新兴技术为工业遗产的数字化呈现与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全新可能,数字文创设计因此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核心领域。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活化利用不仅关乎文化遗产保护,更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其相关的人才培养也十分重要[1]。因此,笔者深入探析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高校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遗产活化背景概述

(一)工业遗产的内涵

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涵盖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从古老的工厂建筑、机械设备,到独特的工业生产技艺、企业文化等,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进步、社会变迁与文化记忆。这些遗产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能让后人了解工业发展的脉络,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工业美学元素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

(二)工业遗产活化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工业逐渐衰退,大量工业遗产面临闲置与废弃的困境。为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遗产,工业遗产活化理念应运而生。工业遗产活化旨在通过创意性、创新性的方式,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力与功能,使其重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从最初的简单改造利用,如将旧工厂改造成创意园区、艺术工作室等,到如今与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工业遗产活化不断拓展边界,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成为城市更新、文化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数字文创产业与工业遗产活化的融合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工业遗产活化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文创产业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传播优势,与工业遗产活化形成深度融合。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 建模等数字技术,工业遗产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领略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数字文创产品如数字艺术作品、文创游戏、数字影视等,以工业遗产为灵感源泉,创造出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工业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二、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高校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工业遗产活化与数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既懂工业遗产知识、又掌握数字技术,还具备文创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适应这一需求的数字文创设计人才,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缓解人才短缺的现状,推动工业遗产活化与数字文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工业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培养的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他们能够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设计与开发,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传播与推广,工业遗产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传承,同时激发新的文化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为工业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三)促进高校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

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的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涉及工业遗产研究、数字技术应用、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2]。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还能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优势特色,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三、高校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碎片化

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学科壁垒,工业遗产相关课程分散于多种学科,缺乏系统性整合;数字技术与文创设计课程衔接松散,技术工具与创意表达割裂;课程体系更新滞后,新兴技术如AIGC、空间计算未纳入文创设计相关的教学中,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二)产学协同机制缺失

高校数字文创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面临“ 形式化” 困境,其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外实践仅停留于参观或短期实习,学生难以参与项目全流程;校内实验室设备陈旧、软件不足,无法支撑复杂项目开发;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课程设置、项目对接与成果转化存在断层。

(三)创新创业支持表面化

大多数高校中关于文创设计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政策宣讲与竞赛组织,缺乏针对性指导;文创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虽能通过课程或竞赛完成工业遗产数字文创产品的概念设计,但是比较缺乏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系统性训练,创意难以转化为商业项目;孵化基地功能模糊,配套服务不完善,创业项目存活率低。

四、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高校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高校应根据工业遗产活化与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方面,加强工业遗产相关课程建设,开设工业遗产概论、工业历史与文化、工业建筑与景观等课程,比如,高校可以开设《工业遗产概论》《工业历史与文化》《工业技术史》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遗产的内涵、价值与保护利用方法。还可以设置《工业建筑与景观设计》《工业遗产档案修复与管理》《工业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等课程,结合具体项目(如废弃工厂改造、老旧设备再利用),训练学生运用测绘、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记录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同时通过口述史访谈、档案挖掘等方式还原其非物质文化内涵[3]。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强化数字技术课程,开设《数字文创项目实战》课程。该专业联合计算机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管理学院,在课程中融入创新教学内容,如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与动画制作、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等,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比如,高校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新技术,突破传统软件操作教学,聚焦元宇宙以及 AIGC、空间计算、Web3.0 等前沿领域,为学生们讲述三维建模的技术原理,在其中融入数字技术行业案例和实战项目组合式教学,让高校学生掌握从“ 技术工具使用” 到“ 场景解决方案设计” 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加强与工业遗产活化项目、数字文创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的数字文创设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项目流程、市场需求和行业规范,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以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中的“ 数字瓷器” 设计实践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陶溪川文创园区,调研传统瓷器制作工艺,如拉坯、施釉、烧制等,了解景德镇传统瓷器的历史脉络与技术细节,将其转化为3D 动画素材库,带到高校课堂上播放,让更多的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到这个制作过程,与此同时,高校需在校内建设“ 数字文创设计实验室” ,配备先进的设备和软件,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学生可在实验室中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陶艺匠人的拉坯手势,深入模仿这门技艺,将其转化为数字动画素材;最后,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3D 扫描仪将老窑址的砖瓦纹理数字化,构建工业遗产场景的虚拟资产库;再借助区块链开发平台,将数字瓷器与实体课程权益进行智能合约绑定,实现“ 数字藏品、线下体验、文化传播” 的三合一的闭环设计。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在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数字文创设计领域充满创新机遇和创业潜力。首先,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比如,在“ 工业遗产 IP开发与运营” 相关的课程中,可引入“ 北京首钢园” 案例,教师可以提前搜集和查找资料,分析其如何通过“ 冬奥会+元宇宙” 双 IP 策略,将高炉遗址转化为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并衍生出虚拟偶像、数字藏品等衍生产品,然后制作成教学 PPT 和视频集锦,在课堂上呈现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促进高校大学生理解文化、技术到商业的转化路径。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和场地设施等服务,鼓励学生开展数字文创设计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例如,浙江大学“ 智匠工坊” 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团队开发“ 杭州运河工业遗产 AR 导览系统” ,通过 LBS 技术将老厂房历史故事与虚拟角色互动结合,上线后月活用户超10 万,获地方政府文化基金资助。最后,借助文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将工业遗产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前往参观纺织厂、造船厂等孵化基地,并对这些当地工业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模,在校期间参与或者尝试开发“ 工业遗产历史漫游” APP,使用者通过手机扫描建筑即可触发虚拟解说员,高校大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工业遗产的理解和认识,讲述其从兴建到转型的故事,并录屏上传到APP 中,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数字文创设计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高校培养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等策略,不断提升数字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工业遗产活化与数字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畅.鞍山工业遗产题材艺术创作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5,(12):124-126.

[2]田红磊.数智时代唐山工业遗产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5(01):75-79.

[3]樊英语,姚光红.新文创视角下高校文创设计课程赋能地方发展的路径[J].上海服饰,2025,(03):183-185.

[4] 石慧娜, 闫虹, 王小飞. 科技赋能下的数字文创设计教学实践路径[J]. 教师博览,2024,(24):7-9.

个人简介:夏丹竹, 1989 年6 月,教师,研究方向:产品交互设计、非遗文创

课题:2025 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高校数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湘外经院教字〔2025〕18 ≤sseqqg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