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 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平红
榆树市第三小学校 吉林省长春市 130400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 教学负担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学生普遍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学业负担,主要表现为作业量过大以及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对其身心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大量重复性的练习题和繁重的课后作业使得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从而导致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此外,长期处于高强度学习状态下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在“ 双减” 政策实施之前,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其无法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2 教学方式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模式上。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度探究的机会。例如,在讲解数学公式或定理时,部分教师往往直接给出结论,而未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合作来推导其背后的逻辑关系[1]。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削弱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仅能停留在表面记忆层面。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出现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教学资源问题
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是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匮乏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多媒体设备短缺、优质教学素材不足等问题。这些硬件设施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例如,无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呈现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削弱了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此外,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辅助工具,教师难以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拥有一定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管理不当或分配不均,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某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仅限于公开课使用,而日常教学中却鲜少涉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 双减” 政策下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1 优化教学设计
(1)趣味性教学设计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设计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通常对故事、游戏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意愿,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引入数学知识。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数” 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述校园生活中的数字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实际意义;同时,借助简单的数数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础数学概念[1]。此外,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育人策略,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活动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购物” 章节中,教师可设计分层次的购物游戏活动,通过模拟真实购物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人民币计算任务,从而逐步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趣味性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2)针对性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与内容,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关键方法。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 平行四边形”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不同的探究任务: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在于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复杂情境,鼓励其深入思考并进行拓展应用。此外,教师还需结合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在“ 小数的加、减法” 一课中,教师可聚焦数学核心素养,设定包括计算技能、生活应用意识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内的多重目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发展[3]。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2 创新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分组,将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由擅长分析的学生负责拆解问题,而善于表达的学生则承担总结与汇报的任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增强其沟通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在互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提升自信。研究表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在彼此启发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实践中注重小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或提出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 元角分” 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超市购物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在教授“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尝试通过剪拼或测量等方式推导出公式,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3]。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优化策略实施的困难与应对
1 教师观念转变困难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难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这一问题在“ 双减” 政策下尤为突出。传统教育观念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更倾向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3]。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 唯分数论” 思想根深蒂固,导致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如核心素养培养、探究式学习等持保留态度。为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可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 双减” 政策的内涵及其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学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 家校合作问题
家校之间在“ 双减” 政策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对政策的有效落实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家长对“ 双减” 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减少作业量和校外培训会削弱孩子的竞争力,从而采取私下补习等方式规避政策要求[2]。另一方面,学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需求和担忧,导致家校沟通不畅,影响了政策的顺利实施。为加强家校合作,建议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增进双方对“ 双减” 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学校应主动向家长宣传政策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
“ 双减” 政策的实施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及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与素养提升,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然而,在策略实施过程中,仍需克服教师观念转变困难、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家校合作问题等障碍。未来,随着新兴教育技术的融入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小学数学教育有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广 霞 . “ 双 减 ” 背 景 下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优 化 措 施 [J]. 今天,2022,(18):16-18.
[2]鲍小燕.“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8-10.
[3]王亚楠.“ 双减” 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