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 分析的益阳非遗和旅游双向赋能路径研究
王桃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一、益阳非遗与旅游双向赋能的SWOT 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非遗资源丰富
益阳市文旅广体局数据显示,益阳拥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08 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38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 项,其中茯砖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并入“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这些非遗资源兼具观赏性、体验性与文化符号价值,为旅游产品差异化提供天然支撑。
2.生态环境优良
益阳地处洞庭湖腹地,坐拥资水水系与丘陵地貌,形成“ 茶山竹海、水乡古镇”的生态景观。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水域条件等优势,借势景区平台势能,以景区空间为舞台,演绎非遗精粹,实现文化传承与与景区资源深度耦合,共塑文化IP,引领文旅产业价值创新,实现非遗与旅游经济的交响共鸣。例如兰溪河畔的双桡龙舟赛,依托自然水域打造文旅体融合IP,端午活动吸引超10 万游客,成为现象级事件。
3.文化底蕴深厚
益阳历史悠久,三国文化、梅山文化、湖湘水乡文化在此交融。非遗为历史景区注入鲜活文脉,景区为非遗提供叙事舞台,共筑‘ 可触摸的文化史诗’ 。譬如,明清古巷充分发挥“ 非遗+旅游” 功能打造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文创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沉浸式IP 体验街区。这种融合不仅是资源叠加,更是重构文化生产场域——让非遗在历史场景中“ 活” 出当代价值,让景区从空间容器升维为文明传承的活态博物馆。
4.美食特产丰盛
益阳拥有安化腊肉、土鸡、沅江芦笋、武谭鱼、小龙虾、蒿子粑粑、安化坨粉、坛子菜等特色美食,其中安化黑茶、张家塞甜酒、羞山官厅面等非遗美食已纳入旅游消费链条,能为非遗旅游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以舌尖上的美味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以美食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二)劣势(Weaknesses)
1.非遗资源分散
益阳地区的各项非遗散布于 8 个县区,缺乏空间联动。如安化黑茶(安化县)与油纸伞工坊(龙光桥街道)相距 130 余公里,游客在在益阳旅游的流动路线被距离割裂开来。
2.传承保护不系统
非遗技艺因工序繁复、收益低,普遍面临“ 学徒流失、技艺失传” 风险。益阳虽有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1 人,但青年断层严重,这为系统传承与保护非遗带来困难。然而非遗旅游高度依赖非遗项目本身得到了扎实的系统保护与传承,否则即使搭上了“ 非遗旅游” 的快车,也会因根基不牢难逃核心价值流失、发展不可持续、最终走向衰亡或被严重异化的命运。
3.开发利用度不高
益阳市多数非遗项目由于传承断层、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深入系统开发与利用,已经开发的非遗项目也存在非遗产品以静态展销为主、体验设计不足的缺陷。例如小郁竹艺、木雕、油纸伞等非遗作品多陈列于工作室,游客仅能“ 观”不能“ 作” ,参与感薄弱。
4.经济效益不明显
益阳地区的非遗项目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太理想,除黑茶产业规模化外,多数非遗项目产值低于百万元,甚至不少传承人依赖补贴维持生计。比如油纸伞年销量不足千把,经济效益远低于社会效益。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强力支持
国家素来重视非遗工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文化强国之际,湖南省伺机将非遗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益阳响应号召配套设立非遗工坊示范点、定制研学线路,全市 11 个传承传习点、14 个非遗项目被纳入全省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获得省级专项经费支持,极大促进了益阳市旅游产业发展。
2.“ 非遗+旅游” 模式成熟化
全国掀起一股非遗+旅游的研究与实践热潮,多地涌现“ 非遗街区” “ 沉浸式工坊”等成功案例。益阳借鉴此模式,2025 年在明清古巷打造“ 非遗市集” ,聚集 14 项非遗体验,游客不但可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互动交流,而且可以现场体验传统技艺制作过程。益阳市人民政府转发的益阳日报全媒体文章《从一炮打响到持续火热,益阳明清古巷做对了什么?》一文可得知,2025 年“ 五一” 假期,明清古巷累计吸引游客超 35 万人次入园,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 8 万人次,带动全区接待游客约 43 万人次,实现全域旅游总收入超2400 万元。
(四)挑战(Threats)
1.地理区位制约
虽然益阳被誉为“ 长株潭的后花园” ,但益阳没有长株潭的位置优越,更没有产业互补与交通联动优势,也没有张家界、凤凰、衡阳等文旅高地的知名度。益阳旅游的客源以省内为主,而且主要来自长沙和益阳,省外以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居多。益阳旅游形式多为周边一日游、短途自驾游。即将开通的高铁会改写以前因让路等原因坐火车比坐汽车晚到的黑历史,期待未来能吸引更多的省外游客,增加客流量和停留时长。
2.非遗产品昂贵
手工是非遗的核心载体与实现方式。手工非遗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情感价值和生态可持续性。但手工非遗产品也面临着生产效率、成本、市场适应性以及传承困境带来的挑战。比如油纸伞平均耗时7 天完成1 把,单价超 200元的油纸伞竞争力难敌工业化伞具,这也是非遗经济效益低迷的原因之一。
3.消费需求多变
中国日报网近日发布的京东年中调研显示,当下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出鲜明的“ 双标” 特征:一面是坚持实用主义的理性,一面是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感性。然而,论实用性和性价比,许多非遗产品确实不如工业化商品高,论情绪价值,非遗产品也不如潮玩、热门演唱会等强。在消费需求多变的环境下,非遗产品能占领多大的消费市场是个难题。
二、益阳非遗与旅游双向赋能的对策
(一)政府:顶层设计与生态构建
1.强化空间整合
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功能,规划“ 一核N 带” 非遗旅游廊道,以明清古巷为城市会客厅,串联安化黑茶、桃江竹制品、洞庭木雕、龙光桥油纸伞等非遗项目建设乡村旅游走廊,开通非遗旅游专线巴士。
2.创新政策工具
为了构建非遗旅游发展的新生态,相关部门可出台一些鼓励非遗的政策,如设立非遗活化专项基金,对开发体验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与资金扶持;推行“ 非遗传承人驻村计划” ,提供工作室与生活补贴等。
(二)高校:技术赋能与人才孵化
1.产品研发支持
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促进高校师生积极参与非遗产品研发。目前、湖南城市学院与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与小郁竹艺、油纸伞、洞庭木雕等非遗项目有或深或浅的合作,对于产品研发进行了有益探索,将来还可以鼓励更多高校与更多非遗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
2.人才培养造血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依托手工艺术学院开设的工艺美术品设计、雕刻艺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与小郁竹艺、洞庭木雕等非遗项目协同培养培训非遗人才,为非遗发展增强造血能力;依托的包装艺术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益阳职院的电子商务等专业,为非遗项目提供包装设计、短视频运营、文创设计等技术服务。
(三)传承人:内容创新与市场触达
1.体验式内容升级
体验式消费深受消费者青睐。非遗项目应该更要顺应潮流、抓住消费者从“ 买商品” 到“ 买体验” 的消费需求变化,有部分非遗项目已推出非遗体验活动。比如油纸伞开设“ 2 小时迷你工坊” ,游客可 DIY 伞面绘画并带走作品、木雕推出“ 刻一枚书签” 体验课等。但这类体验还不普及,可以发动非遗项目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广泛推广,促进体验升级与非遗经济发展。
2.新媒体营销突破
非遗传承人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非遗宣传与推广,可联合高校团队运营抖音、小红书账号,以“ 非遗日记” vlog 展示制作过程,打造一批益阳非遗“ 大V” ,通过提升短视频单条播放量带动工坊订单增长。
(四)消费者:参与共创与文化认同
1.深化互动机制
实时互动能显著提升消费转化效率,并推动消费行为发生。非遗项目与消费者互动不足。建议非遗项目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增强消费者的互动体验,比如在明清古巷市集设置“ 非遗任务卡” ,游客集章体验擂茶制作、蝶画绘制后可兑换黑茶礼包,提升停留时长至 3 小时以上,增强消费体验与效益。
2.激活社群传播
相比传统广告投放,社群传播成本低,且精准度更高,因此社群传播不失为非遗旅游宣传的一个好选择。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用,发起“ 益阳非遗代言人” 计划,招募游客拍摄创意短视频,优秀作品给予终身景区免票权益,甚至对于特别突出的宣传者,尤其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大 V 或者公众人物,可以聘为益阳市非遗宣传推广大使,持续助推非遗旅游消费热潮,促进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登记号Y1316394)的研究成果。个人简介:王桃红(1986.02—),女,汉族,湖南安化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非遗、乡村振兴等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