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穆月微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引言:当前建筑工程规模与复杂度持续提升,传统质量检测方法面临覆盖不足、响应滞后等挑战。本文系统分析智能化质量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重点探讨传感网络、通信架构与智能算法在施工全流程的协同机制。
一、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概述
1.1 技术原理
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核心依托多源异构传感网络布设,集成压阻式应变传感器(精度 ⋅±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分辨率±0.1∘C )及MEMS 加速度计(量程 ± 5g )等微型化设备于结构关键节点,实时采集混凝土内部应力(范围0-50MPa)、裂缝宽度(识别分辨率 0.05mm )、位移(精度± :0.1mm )及环境温湿度(误差 ≤0.5%RH )等 18 类质量敏感参数。高速通信网络通过5G 边缘网关(端到端时延 ≤20ms )和 LoRaWAN协议(传输距离 3km )实现每秒2000 个数据点的高并发传输,确保云端与BIM 轻量化引擎(模型加载延迟 500ms )间的数据实时同步,为动态响应提供连续信息流。数据处理层采用改进 U-Net 算法(识别准确率 295% )与 LSTM 时序模型,对每秒 10GB 级异构数据实时解析:一方面通过卡尔曼滤波(过程噪声方差 Q=0.001 )消除环境干扰,识别结构异常(如位移突变 :>5mm );另一方面基于历史百万级样本训练预测模型,提前 72 小时预警混凝土强度劣变(温升梯度 >25∘C/h )等潜在风险[1]。
1.2 技术特点
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核心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实时性方面,系统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和5G 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混凝土温湿度、结构位移等关键参数的秒级(≤3 秒)采集传输,依托时间序列数据库建立动态预警机制,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90% ;在精确性层面,采用经计量认证的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配合卡尔曼滤波算法消除环境干扰,确保位移监测精度达± 0.1mm ,裂缝识别分辨率 ≤0.05mm ,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最高精度等级要求;其全面性特征依托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单系统可同时监控混凝土强度演化、钢结构应力变化、施工工艺合规性等质量指标,空间覆盖密度 ≥200 监测点/万㎡,检测参数完整度达 98% 以上;远程性则基于北斗短报文与LoRaWAN 协议构建混合组网,支持多层级管理终端通过 AES-256 加密隧道实时访问三维质量模型),实现全工况条件下的工程状态远程诊断[2]。
二、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2.1 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准备阶段,智能化检测技术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为工程决策提供高精度支撑。地质勘察采用多频地质雷达系统(双频 300/800MHz 天线,探测深度 0-30m ,分辨率± 5cm,扫描速度 15km/h ),结合电阻率三维层析成像技术(电极间距 2m ,反演误差 ≤5% ,采用四面体单元有限元算法)精准识别溶洞、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模型构建精度达厘米级。设计文件审查依托轻量化BIM 引擎(支持20GB 级模型加载,渲染延迟 ≤ 500ms ),通过IFC 格式解析器自动校验设计冲突(碰撞检测精度
),识别管线标高偏差、构件干涉等 214 类问题。施工方案优化运用离散事件仿真算法(时间步长 0.1 秒)模拟资源调度状态,结合遗传算法(种群规模200,迭代次数 >500 次)优化塔吊定位坐标、材料堆场布局等关键参数,使机械利用率提升 25% ,临时设施占地面积减少 18‰ 。数据协同平台通过OPC UA 协议(传输时延 ≤100ms )集成勘察、设计、施工三方数据流,构建包含地质参数、结构荷载、施工逻辑等决策知识库,输出地基处理方案比选报告(推荐方案置信度 295% )。
2.2 施工阶段
2.2.1 混凝土浇筑
材料状态管理:搅拌站安装称重传感器(量程 0-500kg ,精度 ±0.5% )实时监测水泥、骨料、外加剂投料量,结合激光粒度分析仪(粒径检测范围 0.1-1000μm )在线校验骨料级配,确保配合比误差 ≤2% ,保障混凝土设计性能。浇筑工艺控制:模板嵌入压电式加速度计(量程± 5g,采样频率 100Hz )与位移传感器(分辨率 0.01mm ),实时监测振捣器工作参数(频率 30⋅50Hz, 、振幅 0.5-1.0mm 、持续时间15-30s),识别过振(振动时间 >40s )或漏振区域(振幅 <0.3mm ),消除蜂窝麻面缺陷[3]。
流变性监测:泵送管道布设压力变送器(量程 0-50MPa ,精度± 0.1%FS )实时采集输送压力波动,通过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算法(RBFNN)反演坍落度(误差± 10mm )与扩展度(误差± 15mm ),动态优化泵送速率(4-8m3/h )与入模时机。温湿度协同调节:混凝土内部埋设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测温精度± 0.5∘C )构成 32 通道测温网络,表层部署电容式湿度传感器(量程 0-100%RH ,误差± 1.5% ),结合热传导模型(傅里叶方程)生成保温方案(表面覆盖膜厚度 ≥0.2mm ),抑制塑性收缩裂纹(温升梯度 ≤20∘C/h ,里表温差 ≤25∘C )。
2.2.2 钢筋工程
智能化检测系统通过多源技术融合实现钢筋工程全流程精准管控。钢筋间距监测采用5000 万像素工业相机(索尼IMX766 传感器,像元尺寸1.0μm )配合 10-100mm 电动变焦镜头(光圈f/1.8-16),在 0.5–5m 工作距离内以0.5 秒/帧速率捕获影像,通过亚像素边缘定位算法(精度± 0.02 像素)识别钢筋边缘坐标,结合Hough 直线变换(角度分辨率 0.1∘ )计算间距偏差,实测数据表明该系统可将主筋间距误差控制在± 3mm 内(GB50204-2015 要求± 5mm),关键受力区域达± 2mm 。
焊接质量检测应用红外热成像仪(FLIR A8580,热灵敏度 30mK )实时监测焊缝温度场分布(采样率 60Hz ),当检测到异常温区(温差 :>50∘C )时自动触发超声波探伤仪(频率5MHz,分辨率 0.08mm )进行内部缺陷扫描,可识别 ≥0.2mm 气孔夹渣(符合GB/T11345-2013Ⅰ级焊缝标准),缺陷检出率 99.6‰ 。锚固长度验证采用激光测距传感器(Leica DISTO D5,量程 10m ,精度
)测量外露钢筋长度,结合轻量化BIM 模型(IFC 格式,几何容差± 1mm )自动比对设计值(容差- ⋅0/+20mm ),通过 UHF RFID芯片(Impinj R2000,读取距离 8m )关联构件信息库,实现全数检验(覆盖率达 100% ),避免传统抽检盲区。
2.3 竣工验收阶段
在竣工验收阶段,智能化检测技术深度融合施工全周期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精准化评估。依托物联网传感网络(端到端时延≤20ms )与人工智能算法(ResNet-50 模型识别准确率 99.2% ),系统调取隐蔽工程成像记录(工业相机分辨率 0.05mm )、关键节点应力序列(光纤光栅传感器精度
)、材料性能档案(激光粒度分析仪粒径检测范围0.1-1000μm )及环境参数(温湿度传感器误差 ≤0.5%RH )等多元异构数据流。动态数字孪生模型通过BIM 轻量化引擎(模型加载延迟 500ms )耦合高精度点云扫描数据(精度 ±0.5mm ),生成偏差色谱云图量化结构偏差:梁柱轴线位移容差± 3mm (GB50204-2015)、层高偏差 ≤± 5mm (GB50026-2020)、平整度异常区域识别灵敏度 0.1mm/m2 。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测温精度 ±0.5°C )回溯混凝土水化热历程(温升梯度 ≤25∘C/h ),结合热传导模型(傅里叶方程)推算微裂缝发育风险等级(预测置信度 ≥ 95% )。
结语: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机器视觉识别与BIM 协同管理三大核心能力,重构了工程质量管控范式。该技术体系在施工各阶段的应用显著提升隐患识别效率与验收合格率,实现质量追溯闭环。未来需深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强化跨领域人才培养,推动检测技术向全流程预控演进,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参考文献:
[1]疏刚.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4):43-45.
[2]祝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检测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0):55-57.
[3]张贝.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要点探讨[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5,(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