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马敏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金河镇小学 615700
一、引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停留在“ 工具论” 层面,其角色往往是辅助教师“ 教” 的演示工具,例如使用PPT 替代板书,播放音频视频替代教师范读或情境描述。这种应用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的呈现形式,但并未触及教学结构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是“ 外在的” 、“ 附加的” ,与教学核心环节是“ 两张皮” 。
真正的“ 深度融合” ,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习方式、评价反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发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乃至教育文化的深刻变革。它追求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种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这是一种从“ 技” 的层面向“ 道”的层面升华的生态融合,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激活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实现深度融合,绝非简单地将技术堆砌于课堂,它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设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理念融合:确立“ 学生为中心” 的现代化教学观
深度融合的首要前提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师必须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共同探究者。要深刻理解技术的作用是“ 赋能” 而非“ 控制” ,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为了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只有确立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技术的应用才不会走向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二)目标融合:将信息素养嵌入语文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意识地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例如,在设计《赵州桥》一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 掌握生字词、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等传统目标外,应增设“ 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中国其他著名古桥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一份数字简报进行分享” 这样的目标。如此,信息技术的使用便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导向,成为了达成高阶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过程融合:重构“ 课前—课中—课后” 教学流程
深度融合催生了教学流程的重构,典型的模式是基于数据的“ 精准化”教学。
1. 课前:个性化预习与学情诊断。 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推送丰富的预习资源包(微课、音频、拓展阅读链接等),并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平台进行预习和自测,其学习数据(如观看微课的时长、测评的正确率、提出的问题)会即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精准把脉学情,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起点、重点和难点,实现“ 以学定教” 。
2. 课中:情境化探究与协同建构。 课堂不再是知识单向传递的场所,而是师生、生生基于课前预习产生的真实问题,进行深度互动和协同探究的场域。信息技术在此环节的作用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提供探究工具、支持实时协作。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圆明园盛景,再对比废墟的现实影像,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能瞬间将学生带入历史语境,激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随后,学生可以分组利用平板电脑合作完成一份“ 为何要铭记历史” 的电子倡议书,并即时投屏分享,实现思维的碰撞与成果的共建。
3. 课后:拓展性延伸与个性化巩固。 课堂的结束不再是学习的终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生成和个体差异,通过平台推送分层、弹性的作业。例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字词巩固练习;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推送相关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推荐或项目式学习任务(如为家乡的一处景点制作一个推广短视频,并配上解说词)。技术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课后学习轨迹,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形成性评价依据。
(四)评价融合:实施伴随式、多维度的数字评价
深度融合下的教学评价应走向过程化、数据化和多元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轻松实现从“ 一次考试定成败” 到“ 全过程成长记录” 的转变。学习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频次与质量、作业完成情况、资源浏览习惯等数据;可以利用技术建立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袋,收藏其优秀的朗读录音、书法作品、写作习作、数字创作等成果,清晰展现其成长轨迹与进步。这种基于数据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既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规划。
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它绝非追求表面热闹的技术炫技,其本质是依托技术优势,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通过对教学理念、目标、过程与评价的系统性重构,创建一个更加开放、互动、高效且富有生成性的教育新生态。这场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在那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技术的赋能下,更主动、更愉悦、更个性化地沉浸在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将得到全方位的滋养和升华。这需要我们持续地、深入地进行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万春.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评《优化学习:信息 技 术 与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深 度 融 合 的 实 践 探 索 》 [J]. 语 文 建设,2025,(02):84.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5.02.029.
[2]宋冬英.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教学研究——评《优化学习:信 息 技 术 与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深 度 融 合 的 实 践 探 索 》 [J]. 语 文 建设,2024,(10):84.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4.10.020.
[3]刘建芬.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