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创新与实践

作者

王斌

身份证号:34070219890411201X

引言

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对建筑行业既带来挑战也提供机遇。传统建筑结构体系在满足现代建筑需求上显现局限性。人们追求舒适、安全、环保且独特的空间。资源紧张和环保需求促使探索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环境影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创新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推动行业转型、提升品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创新的理论基础

1.1 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为建筑结构创新提供了基础。高强度钢和高性能混凝土提升了结构性能与耐久性,减小构件尺寸,增加使用空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因轻质高强、耐腐蚀,广泛应用于新建与加固工程;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则推动建筑结构向自感知、自适应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1.2 结构力学的创新

结构力学理论的创新为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传统结构力学基于线性弹性理论,难以分析复杂结构和受力状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能精确模拟结构受力行为,满足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实现材料最优分配,降低造价。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提高抗震、抗风性能,减小动力响应。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是其在建筑领域的体现。新型建筑结构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结构设计,减少材料使用,采用可再生、可回收材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包括建造、使用和拆除阶段的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2.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创新内容

2.1 结构形式的创新

2.1.1 大跨度空间结构

大跨度空间结构能够满足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航站楼等对大空间的需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如张拉整体结构、索穹顶结构、网格穹顶结构等。张拉整体结构由受压杆件和受拉索件组成,通过自平衡体系实现大跨度空间的覆盖,具有结构轻盈、造型美观等优点;索穹顶结构则以预应力索为主要受力构件,通过合理的索网布置和预应力施加,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能够跨越更大的空间;网格穹顶结构由杆件和节点组成空间网格,具有较高的刚度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种复杂形状的大跨度建筑。

2.1.2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抗风、抗震性能的要求,新型结构形式不断涌现。例如,巨型结构体系由巨型柱、巨型梁和核心筒组成,能够将水平力和竖向力有效传递,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悬索结构体系通过悬索和塔架的组合,实现建筑的大跨度和高耸,具有独特的建筑造型和良好的力学性能。此外,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充分发挥了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点,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1.3 新型低层与多层建筑结构

在低层与多层建筑领域,新型结构体系注重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和居住舒适度。例如,轻型木结构体系以其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环保性能,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通过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现场组装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此外,一些新型的复合结构体系如竹钢复合结构、秸秆板复合结构等,充分利用了可再生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2 材料应用的创新

2.2.1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除了高性能混凝土外,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密实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自填充性和抗离析性,能够在不振捣的情况下自行填充模板,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纤维混凝土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纤维材料,如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韧性;透水混凝土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2 新型钢材的应用

高强度钢材、耐候钢材、冷弯薄壁型钢等新型钢材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强度钢材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能够减小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耐候钢材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能,能够减少钢材的防腐处理,降低维护成本;冷弯薄壁型钢通过冷弯成型工艺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重量比和良好的加工性能,适用于轻型钢结构建筑。

2.2.3 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FRP 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可用于结构的加固补强和新建结构。例如,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FRP 管混凝土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性,适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结构。

2.3 设计方法的创新

2.3.1 数字化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方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实现建筑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和信息化管理,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通过 BIM 模型,设计师可以直观地展示建筑结构的形态和空间关系,进行各种性能分析和模拟,如结构力学分析、能耗分析、通风采光分析等,为设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2 性能化设计方法

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重要性程度和所处环境等因素,确定结构的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延性、耐久性等。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试验手段,对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结构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性能化设计方法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结构资源,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尤其适用于一些重要的大型建筑和复杂结构。

3.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实践

3.1 模型试验研究

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模型试验是验证结构设计合理性和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制作缩尺模型,在实验室中对结构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动力加载试验和拟动力试验等,模拟结构在实际受力状态下的响应,获取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分析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和破坏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能够为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同时也可用于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3.2 施工技术创新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施工需要相应的施工技术支持。例如,在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中,需要采用高空散装法、分条分块安装法、整体提升法等特殊的施工方法,确保结构的安装精度和安全性;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应用爬模技术、滑模技术、逆作法施工等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需要研发相应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如 FRP 材料的粘贴施工工艺、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工艺等。此外,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如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3.3 质量控制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构安全和性能的关键环节。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要严格把控新型材料的进场检验,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面,要加强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在结构验收质量控制方面,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的验收,对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结构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

4.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面临的挑战

4.1.1 技术标准不完善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相对较快,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完善。这导致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依据和指导,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隐患。例如,一些新型材料和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尚未统一,给工程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1.2 市场认知度低

由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宣传和推广不足,市场对其认知度较低。建设单位和业主往往对传统建筑结构体系较为熟悉和信任,对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性能、优势和成本等方面了解不够,导致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在市场上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4.1.3 人才短缺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传统建筑结构体系为主,对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导致行业内缺乏掌握新型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制约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

4.2 对策

4.2.1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组织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调研和论证,及时出台相关的设计规范、施工规程和验收标准,为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4.2.2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项目观摩会等形式,加强对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场对其认知度。同时,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性能、优势和应用案例,增强建设单位和业主对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了解和信任。

4.2.3 加强人才培养

高校和职业院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对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相关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结论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满足现代建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持,取得创新成果。实践过程中,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施工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等环节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实践还面临着技术标准不完善、市场认知度低和人才短缺等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展望未来,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和个性化。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艳, 王东. 新型开合式建筑钢结构体系设计及受力性能分析[J]. 四川水泥,2024,(06):85-87+90.

[2] 岳清瑞,叶列平,聂建国,等。我国建筑结构领域发展研究报告 (2020—2025)[J]. 土木工程学报,2021,54 (06):1-18.

[3]肖从真,许杰峰,姜波,等.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与自主BIM 应用技术[J].建设科技,2023,(1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