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机场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形成机理与温控防裂施工工艺
于董礼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高原地区新建机场数量不断增加。高原机场具有海拔高、气压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特殊的气候环境特点,这些因素使得混凝土道面在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早期裂缝。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的出现,不仅会降低道面的平整度和美观性,还会削弱道面的承载能力,加速道面的损坏,严重威胁机场的飞行安全和正常运营。因此,深入研究高原机场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形成机理,并探索有效的温控防裂施工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二、高原机场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形成机理
2.1 温度应力作用
在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可达 15-25∘C 甚至更大。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表面由于散热较快,温度相对较低,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又会逐渐冷却降温,此时混凝土会产生收缩变形。由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度变化不同步,收缩变形也不一致,这就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此外,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烈,白天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夜间又迅速降低,这种反复的温度变化也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温度应力,加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2.2 湿度变化影响
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较低,一般在 30%-50% 之间。混凝土在浇筑后,表面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干缩。而混凝土内部的水分由于迁移速度较慢,无法及时补充表面损失的水分,从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干缩裂缝。同时,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如果养护措施不当,如养护时间不足、养护用水不足等,也会加剧混凝土的干缩,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2.3 混凝土材料性能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水泥品种和用量、骨料的级配和特性、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收缩和抗裂性能。例如,水泥用量过大,会导致混凝土水化热过高,增加温度裂缝产生的风险;骨料级配不良,会使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大,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裂性能;外加剂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此外,高原地区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可能与平原地区存在差异,如骨料的含泥量较高、强度较低等,这些因素也会对混凝土道面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4 施工工艺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导致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的产生。例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孔隙和空洞,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浇筑速度过快,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压力,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泌水和浮浆现象,影响混凝土的表面质量;混凝土抹面次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和抗裂性能。此外,模板的刚度不足、支撑不牢固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从而产生裂缝。
三、高原机场混凝土道面温控防裂施工工艺
3.1 原材料选择与控制
在水泥选择方面,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或干缩性较小的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或低碱水泥,减少水泥水化热的产生或降低干缩性。同时,要严格控制水泥的质量,确保其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对于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含泥量低的粗细骨料。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采用天然中砂,其细度模数应控制在 2.3-3.0 之间。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优质的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纤维等,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裂性能。减水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缓凝剂可以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避免混凝土在高温下过早凝结,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引气剂可以在混凝土中引入微小气泡,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裂性;纤维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断裂能,减少脆性破坏,抑制塑性收缩裂缝(早期干缩)和温度应力裂缝。
3.2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合理确定水胶比、砂率和胶凝材料用量。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胶比,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砂率应根据粗骨料的粒径、级配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控制在 35%45% 之间。胶凝材料用量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适当增加掺合料的用量,如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不仅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还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3 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模板的安装质量、钢筋的绑扎情况、预埋件的位置等,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筑应选择在气温较为适宜的时段进行,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或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段浇筑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控制好浇筑速度和高度,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同时,要采用合理的振捣方式,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避免过振或漏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宜。此外,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抹面处理,抹面次数一般为 2-3 次,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3.4 混凝土养护与温度控制
混凝土养护是防止早期裂缝产生的关键环节。在高原地区,应加强混凝土的保湿养护措施,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土工布等方式,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同时,要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此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降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可以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测温元件,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并根据温度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如通水冷却、覆盖保温材料等。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 3 天,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应控制在 20∘C 以内,3 天后可适当放宽至 25∘C 以内。
四、工程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况
某高原机场新建跑道采用混凝土道面,跑道长度为 5000 米,宽度为50 米。该机场海拔高度为 4280 米,年平均气温为 1.3∘C ,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夏季(6-9 月)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在混凝土道面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上述温控防裂施工工艺。
五、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高原机场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形成机理的分析,揭示了温度应力、湿度变化、混凝土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等因素对裂缝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原材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过程控制到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温控防裂施工工艺,并通过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施工工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和加强养护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防止高原机场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赵小刚,刘宏。高原地区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收缩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2023, 26 (04): 1025-1031.
[2] 孙海燕,陈勇。高海拔机场混凝土道面干缩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J].混凝土,2022 (08): 135-139.
[3] 王军,张敏。基于配合比优化的混凝土抗裂性能提升研究 [J]. 硅酸盐通报,2021, 40 (06): 1875-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