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建筑结构设计思考

作者

夏庆鹏

建华建材(沈阳)有限公司 110000

引言

历史文化建筑是民族记忆与文明演进的实物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然而,随着城市更新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历史建筑面临被拆除、改造或功能置换的危机。如何在保护其历史风貌的同时,确保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成为当代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建筑结构设计作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技术桥梁,必须在尊重原真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工程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1 历史文化保护中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建筑结构设计,需严格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可逆性与可识别性,以及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强调保留原有结构体系、材料与工艺,避免过度干预,如修缮清代古建筑时,应优先考虑传统木构架修复技术,通过科学检测与评估,确保修复过程不破坏建筑的历史信息。最小干预原则则要求结构干预应以“必要且最小”为准则,避免大规模拆改,采用局部补强、隐形加固等手段,如使用碳纤维布包裹增强砖石结构墙体,既提升性能又不改变外观。可逆性与可识别性原则确保新增结构措施未来可拆除而不损害原结构,同时修复部分具有可识别性,如古建筑屋架加固中,使用现代钢材但保留传统榫卯形式,体现时代层次。最后,安全性与耐久性原则要求对所有历史建筑进行系统性安全评估,包括抗震、抗风、防火等性能检测,并依据现行规范进行合理加固,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需结合隔震、减震技术提升抗震能力,如在古建筑基础设置橡胶隔震支座,确保历史建筑在保护中得到长期安全、稳定的保存。

2 建筑结构设计在保护中的技术挑战

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程中,结构设计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这些挑战既考验着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也推动着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首要挑战在于结构性能评估的复杂性,由于历史建筑多为非标准化建造,结构体系多样且材料性能退化严重,传统检测手段往往难以全面评估其真实承载能力。现代三维激光扫描、有限元模拟和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红外热成像)的应用,为精准掌握结构现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其次,新旧材料的兼容性问题尤为突出,在加固过程中引入的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碳纤维)与传统材料(如木材、青砖)在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或界面剥离现象,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通过柔性连接、过渡层等构造措施来缓解材料不匹配问题。此外,功能更新带来的结构负荷变化也不容忽视,当历史建筑被改造为博物馆、酒店等新用途时,新增的楼梯、电梯等设施往往会对原有结构形成额外负担,需要重新核算荷载分布并谨慎布置新增构件。

3 结构设计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3.1 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应用

在结构设计的创新路径中,数字化技术的深度集成正重塑传统设计模式,其中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 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协同应用尤为关键,为历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精准化解决方案。通过 BIM 技术构建建筑三维数字模型,可将结构尺寸、材料属性、构件连接等细节全面数字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工具,能模拟不同加固方案下的结构应力分布、变形响应等关键指标,从而科学评估方案可行性,优化设计决策。以故宫博物院太和殿修缮为例,技术团队利用 BIM 还原了复杂的木构架榫卯节点,通过数字模拟验证了“断梁接”等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固技术的兼容性,不仅精准指导了构件复刻与安装精度控制,还建立了包含修缮过程、材料参数的数字化档案,为后续维护提供了可追溯的依据。这种数字化手段打破了传统修缮依赖经验的局限,使历史建筑保护既保留原真性,又具备科学量化的支撑,显著提升了设计与施工的效率和精度。

3.2 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

针对重要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管理,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成为创新实践的核心方向,通过实时感知与动态分析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在建筑关键部位安装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借助传感器网络持续采集位移、倾斜、振动、温湿度等数据,经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整合分析。结合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可识别结构微小变形、材料劣化等潜在风险,建立劣化趋势预测模型,提前发出维护预警。如西安大雁塔监测系统在塔身安装了百余处传感器,实时监测地基沉降、塔身倾斜度及地震响应,通过 AI 模型对比历史数据,精准识别异常波动,为塔身纠偏、地基加固等维护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有效遏制了结构损伤的累积。这种智能化监测模式不仅延长了历史建筑的安全寿命,更实现了保护成本的优化,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提供了技术保障。

3.3 绿色加固技术的推广

在历史建筑结构加固领域,绿色技术创新正展现出巨大潜力。以苏州园林建筑修缮为例,工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碳纤维布,这种新型材料不仅具有相近的抗拉强度(可达 300MPa 以上),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仅为碳纤维的 30% ,更重要的是能与传统木结构形成更好的材料相容性。在沧浪亭的维修中,竹纤维加固构件经过特殊处理后,其热膨胀系数与原有木材基本匹配,有效避免了界面剥离问题。同时,项目团队还引入了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基础部位设置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下管道网络调节建筑内部温湿度,将室内环境波动控制在 ±2℃范围内,显著降低了木材因温湿度变化导致的变形开裂风险。这种将生态技术与结构加固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既延续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提升了使用舒适度,为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示范。

3.4 跨学科协作机制的建立

历史建筑保护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必须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构建多领域协同的创新机制,而结构设计作为技术实施的核心环节,更需以跨学科协作平台为支撑,实现技术可行性与文化原真性的统一。这类建筑的保护涉及建筑学对空间形态的解读、结构工程对力学安全的把控、材料科学对传统工艺的复原、考古学对历史信息的挖掘、文物保护对价值完整性的坚守等多重维度,任何单一领域的决策都可能导致“保护性破坏”。例如平遥古城墙修复项目中,最初结构工程师提出的混凝土包壳加固方案虽能快速提升墙体强度,却与文物保护专家强调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冲突,通过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各方经过数十轮论证,最终创新出“夯土补筑 + 木骨牵拉”的复合方案——结构团队优化木构架受力计算确保稳定性,考古团队提供明清夯土配比数据,材料专家复原传统糯米灰浆工艺,既满足了现代结构安全标准,又完整保留了城墙的历史肌理。

结语

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责任。结构工程师应在尊重历史、保护遗产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安全、真实与可持续的统一。未来,随着智能技术、新材料与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结构设计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吕 妙 男 . 历 史 建 筑 修 缮 设 计 与 施 工 技 术 [J]. 建 设 监理 ,2022,No.277(06):102-104.

[2] 刘 利 军 . 浅 谈 古 建 筑 的 结 构 技 术 及 艺 术 特 征 [J]. 江 西 建材 ,2018,No.228(03):18-19.

[3] 石延明 . 提升历史风貌建筑使用功能的结构加固设计 [J]. 建筑技术开发 ,2016,43(05):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