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作者

唐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与综合表达能力。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存在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方式机械等问题,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潜能。因此,探索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深度融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新要求

(一)强调写作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应注重语言、思维、情感与文化的综合训练,强调写作能力的实践性、生活化与表达的真实性。这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发现问题、表达思想、沟通情感。

(二)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训练,更是综合素养的体现载体。因此,写作教学必须从单一语言技能训练向多元能力融合转变。

(三)提倡写作教学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新课标鼓励教师创设多样化的写作情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理可据”,从而实现写作的自我认同与社会沟通功能。

三、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从内容来看,写作教学普遍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倾向,写作题材陈旧、命题模式固定,使得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表达欲望。在许多课堂中,作文题目依然停留在“我的理想”“一次难忘的经历”等传统类型,缺乏对现实社会、学生成长和个体体验的关注,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写作内容空泛、语言套路化。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教师往往采用“讲评—写作—批改”三步式教学流程,忽视了写作的生成过程与思维建构。学生缺乏写前的有效指导与写中的动态支持,写作常常成为孤立进行的任务,导致写作技能难以持续发展。此外,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主要依据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完整进行机械打分,缺乏对写作思想、写作过程及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深入关注。学生很少参与到写作评价中,也缺乏通过互评、自评进行反思与提升的机会,这种“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也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应试压力下,一些学校更倾向于以模板化训练替代真实写作训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套用范文、背诵模板,从而造成写作教学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目标,无法真正实现“以写促思、以写育人”的教学价值。

四、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丰富写作素材,连接生活与现实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更加注重写作素材的丰富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推动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展开有效表达。写作素材不仅是写作内容的来源,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与思维碰撞的触发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中过于强调文本训练和话题套路,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理解,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而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将写作任务与社会现实、个人经历、校园文化、家庭情感等内容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例如通过组织观察实践、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让学生将亲身体验转化为写作灵感,从而实现“写生活、写情感、写思想”的目标。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素材的写作,不仅增强了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还有效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推行任务驱动型写作,提高实践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逐步推行任务驱动型写作,以增强写作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则以实际任务为导向,围绕具体的写作情境和目的,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写作不再是抽象的练习,而是有明确目的和实际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接受任务驱动后,会主动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写作技巧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任务驱动型写作的实施还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写作的实际功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写作任务,如撰写一篇关于校园环境改善的建议书、制作一份个人成长计划书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将写作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写作教育的“以用促学”目标。

(三)实施全过程写作教学,注重过程指导

在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强调全过程写作教学,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持续性指导。全过程写作教学提倡从写作前的构思、写作中的草拟、到写作后的修改和反思,均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更应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前,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形成写作框架;写作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进程,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写作后,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与反思,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规范性,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写作过程与写作效果。全过程写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写作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提升写作互动性

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如“希沃白板”“ClassIn”“小程序写作训练”等工具,教师可实时展示学生作文,共享优秀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线上批注与互动评价。

策略示例: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作文角”栏目,让学生上传优秀作文并进行点赞、评论,营造积极的写作氛围。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僵化的写作教学思维,主动融合新理念、新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深度表达、实施过程指导、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写作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当写作真正与学生的生活、思维和情感建立起紧密联系时,写作教学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樊维莲.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评《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建设, 2024(23).

[2]陈长明.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写作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24(10).

作者简介:唐韵(1988.10—),女,汉族,籍贯:四川南充,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 :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