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控对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影响
苗志荣
禄丰市恐龙山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禄丰 651212
摘要: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提升大豆产量和质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控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选种、土壤准备、合理密植、田间管理以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关键因素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采取综合配套的种植和防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品质,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豆种植;病虫害防控;产量;质量提升
引言: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群众膳食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大豆面积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措施是实现大豆增产增效的关键所在,对于保障大豆稳产高产、提升大豆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种植技术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一)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是大豆种植的首要环节,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产量潜力等。种植区域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是选种时必须考虑的重点,只有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才能确保大豆生长旺盛,实现高产优质[1]。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虫性也是选种时不可忽视的关键指标,优良的抗性品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大豆品种的产量潜力也是选种时需要重点考察的因素,高产潜力的品种能够在合适的种植条件下实现高产,提升单位面积产量。
(二)土壤准备
土壤是大豆生长的物质基础,做好土壤准备工作是保证大豆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前提。深耕是土壤准备的首要任务,通过深翻土壤,能够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为大豆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深耕还能够将表层土壤与底层土壤充分混合,提高土壤肥力,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施肥是土壤准备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满足大豆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大豆的健康生长。施肥时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大豆生长需求进行配比施用,既能满足大豆生长需要,又能保护土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科学的密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豆的生长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密植过密会导致大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光照不足,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最终导致产量下降;而密植过稀则会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大豆单株生长过于旺盛,营养生长占优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同样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2]。因此,合理密植是大豆高产优质的关键所在。大豆品种的特性是确定种植密度的重要依据,高秆、分枝多、叶片大的品种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以减少植株间的竞争;而矮秆、分枝少、叶片小的品种则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提高群体生产力。此外,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也是确定种植密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肥力较高、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块可以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而在肥力较低、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块则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弥补土壤和气候因素的不足。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贯穿于大豆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中耕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定期进行中耕除草能够有效地减少杂草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为大豆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中耕除草还能够促进土壤通气、保墒,为大豆根系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灌溉排水是田间管理的另一个重点,合理的灌溉能够保证大豆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促进大豆健康生长;而及时的排水则能够防止大豆因渍水而受到危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施肥追肥也是田间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根据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追肥,能够满足大豆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大豆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病虫害防控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防控措施
1.紫斑病
紫斑病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大豆的豆荚和豆粒,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的典型症状是在子叶上出现褐色云纹状病斑,叶片上出现紫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散,最终导致荚果和豆粒表面出现紫色斑点,影响豆粒的饱满度和外观品质。防控紫斑病首先要从选种着手,优先选用抗病品种,并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降低病原菌的侵染几率[3]。此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控紫斑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增施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强大豆抵御病害侵染的能力。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将其清理拔除,避免病害扩散蔓延。同时,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喷洒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霜霉病
霜霉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另一种常见病害,对大豆的幼苗、叶片和豆粒均有危害。这种病害在大豆幼苗期发病时,表现为叶脉边缘出现褪色病斑;而在成株期发病时,病斑呈不规则状,并伴有黄绿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的霉层。霜霉病的防控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首先是要选用抗病品种,提高大豆植株抵御病原菌侵染的能力。其次,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消毒处理,挑选健康无病的种子进行播种,从源头上控制病原菌的侵染。再者,要合理安排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最后,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喷洒甲霜灵800倍液进行化学防治,控制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二)大豆常见虫害及防控措施
1.食心虫
食心虫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虫害之一,它主要以幼虫的形式危害大豆豆荚,造成严重的减产。这种虫害的幼虫会钻入豆荚内部,大量啃食豆荚中的豆粒,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防治食心虫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土壤条件较好、封垄效果理想的地块,可以采用敌敌畏熏蒸或5%甲拌磷撒施的方式进行防治;而在封垄效果较差的地块,则可以选择使用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2.蚜虫
蚜虫是另一种常见的大豆害虫,它们通常聚集在大豆叶片背面,大量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枯萎脱落,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蚜虫危害不仅会导致大豆植株生长势降低,还会进一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防治蚜虫需要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而在蚜虫危害严重的情况下,则需要使用吡虫啉等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快速降低蚜虫种群密度。除了直接的防治措施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控制蚜虫危害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之,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的两大关键因素。种植过程中,应重视品种选择、土壤培肥、密植控制、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并针对不同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未来,大豆生产应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加快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促进种植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张雨.大豆种植技术革新与病虫害有效防控理念的深入探讨[J].种子世界,2025,(01):33-35.
[2]陈卫星.大豆种植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河北农业,2024,(10):80-81.
[3]张庆生.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5):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