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郑佩
泗洪育才北辰学校 2239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数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受到广泛关注,数感并非简单的数数或计算能力,而是个体对数与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数感为其后续学习代数、几何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部分课堂教学仍存在重技能训练、轻感知体验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数的理解机械、缺乏灵活性,所以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
(一)深化对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超越对数的机械记忆,真正理解数的本质与内涵,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能熟练背诵数的顺序或进行计算,但对“数”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缺乏深刻体会,通过数感训练,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字符号与具体的事物、情境相联系,理解数的基数与序数意义、数的组成与分解,以及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这种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不再将数学视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连贯、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分数、小数、负数等更复杂的数概念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数学运算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具备良好数感的学生在进行数学运算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而非机械套用算法,他们能够感知数的特征,如奇偶性、倍数关系、接近整十整百数等,从而灵活运用凑整、分解、估算等技巧,提高计算效率与准确性,比如在面对“98+47”这样的算式时,数感强的学生会自然想到“先加 100再减 2”,而不是逐位相加,这种灵活性减轻了计算负担,也增强了学生对运算结果的预判与检验能力,减少错误。
(三)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量问题有效对接,当面对购物、测量、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境时,具备数感的学生能够迅速提取相关数学信息,进行合理的数量判断与决策,比如在超市购物时能快速估算总价是否超出预算;在测量教室长度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并进行合理估计,这种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正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数感体验
真实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数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符号操作,而是有背景、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具体问题中感知数的大小、数量关系和运算意义,从而建立起对数的直观感受,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故事情境或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和感知数。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创设“班级图书角借书”的情境:班级原有图书 45本,本周新购进 28 本,现在共有多少本?学生在模拟借还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
的计算,还需理解“原有”“新购进”“共”等词语所代表的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真实情境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估算总数是否接近70 或80 的过程中数感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二)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数的感知
数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被真正理解和内化,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估计生活中的数量,从而增强对数的敏感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和运用数学,使数感培养融入生活点滴。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入“超市购物小票”的生活实例:展示一张包含“苹果5.8 元/ 斤,购买2 斤”“矿泉水1.5元/ 瓶,购买3 瓶”等内容的小票,引导学生观察价格中的小数,并讨论“5.8 元”表示多少钱,“1.5 元”比“1 元”多多少,学生通过熟悉的购物场景直观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小数是“不够一元”的钱数表示方式,从而建立起对小数的初步数感。
(三)重视估算教学,发展数的直觉
估算是重要的数学技能,更是数感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估算学生需要对数的大小、运算结果进行大致判断,这要求他们具备对数的整体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估算活动,鼓励学生不依赖精确计算,而是运用“凑整”“参照物”“范围判断”等策略进行快速估计,从而发展数的直觉。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面对“ 328÷42 ”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算商的范围:42 接近 40,328 接近 320, 320÷40=8 ,所以商大约是 8,学生通过将除数和被除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心算,快速得出了估算结果,也对精确计算的结果有了合理预期,这种估算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数的敏感度和运算策略的选择能力。
(四)运用数形结合,直观理解数量关系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图形、实物模型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概念和数量关系,研究表明视觉化的表征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的结构、大小比较、运算过程的理解,从而增强数感,教师应充分利用计数器、数轴、方格图、实物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数与形的联系。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 100 以内的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百数表”和“小棒捆”作为教具: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发现每行有 10 个数,相邻数之间相差 1 ;通过用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理解“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原理,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数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生成。
结论:
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深化数概念理解、提升运算灵活性、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及激发学习兴趣,数感为学生构建了坚实的数学认知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生活实际、重视估算教学、运用数形结合等多元策略,系统性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未来教学中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数感培养的融合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互动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碧娥 .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4(16):17-19.
[2] 梁飘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J]. 2024(8):662-664.
[3] 韦春鲜 . 浅探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与策略[J]. 时代教育 ,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