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红色歌谣的主题诉求与“两创”实践路径
王小芳
中共汉滨区委党校 725000
位于陕南地区重镇的安康市,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东西,是陕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南重要革命力量——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诞生地。安康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加之地处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封闭的地理边沿位置铸就了陕南非遗民歌丰富的储存量,其中最为璀璨、最具感染力的便是陕南红色歌谣。据统计,陕南红色歌谣现存 2000 多首,情感真挚,曲调激昂,主题诉求鲜明,文化意蕴丰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意蕴,2009 年被陕西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两创”思想。本论文试图对陕南红色歌谣主题诉求进行概括并探究其“两创”实践路径。
一、民间叙事:中国革命在陕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记录
红色歌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话语形式”,它不仅凝结着一个地域的革命文化血脉,也承载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中国革命在某个发展时期光辉历程的重要见证。广阔的秦巴山区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特别是 1932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向西转移被迫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地区,即陕南和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即号召民众参加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在秦巴山区的新局面。而此时,陕南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一方面受地主土豪压迫,另一方面受军阀残害。他们迫切希望早日结束这种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当年贺龙带领的红三军在经过陕南安康时给当地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陕南《旬阳文史》中有记载:“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宣传,一边为地方清除土豪劣绅,救济了不少穷苦百姓。”“红军真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好军队。红三军在麻坪街吃了李发青药铺一个猪头,走时在药架上留条:‘吃你猪头一个,还你白米三升,老板不要骂’。”“巴山人,爱唱歌,歌翻白云歌满河。”“山歌不唱不开怀,歌唱就唱革命歌。”素有“山歌之乡”的陕南人民,必然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记录陕南革命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文化“两创”方针下陕南红色歌谣的价值体现
<一>、吟咏歌颂:革命战士与地方民众的深情厚意
从民歌发生学来讲,民歌属于即兴的口头创作,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关系紧密。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最能表达劳动人民的情绪、需求、愿望。诗人何其芳认为:“民歌,特别是抒情的民歌,这种形式最容易为不脱离生产的人们所掌握,并且常常是他们不吐不快的时候的产物,就自然而然很多是真挚动人地书写劳动者的胸臆的作品了。”红军到来前,陕南人民饱受官府欺压,地主剥削,“地主恶霸摆阔气,打人嘴巴骂祖宗。”“地主要债官要捐,财主要钱无钱还。”“什么苦,黄连苦。没有穷人受罪苦!打下粮,没饭吃。修下房,没屋住;种下棉花没衣穿,娃娃养下没裤穿。请红军,屋里住,苦处只有向你诉。”朴素简洁的歌词唱出了当时陕南人民贫苦交加、饥寒交迫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渴望衣暖食饱、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民众对于能够帮助他们推翻旧制度,创建新世界,带来幸福生活的红军心存感激,不自觉地自发通过民歌热情洋溢地歌颂,如《共产党有个毛泽东》《领兵元帅徐向前》《吴焕先爱陕南》《红军领咱打江山》等都是这样产生的。此类主题在陕南红色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最为打动人心,是构成陕南红色歌谣最深沉的内核部分。
<二>、淋漓尽显:陕南儿女爱国拥军的铿锵豪情
在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军、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影响下,陕南民众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意识增强,参加红军革命斗争的热情也蓬勃高涨,许多有志青年纷纷表达出积极参加红军、踊跃当红军的强烈愿望。在陕南红色歌谣中,表达参军意愿的有《跟上共产党当红军》《大家都来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给咱红军上巴上》等。这些红色歌谣给人以热血沸腾之感,充满了昂扬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将陕南儿女的铿锵豪情和爱国意志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陕南安康红色歌谣的“两创”实践路径
“两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是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它的核心要义是创造和创新,这与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不谋而合。陕南安康红色歌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必须坚持以总书记的“两创”思想为指导,在保留自身原生艺术特质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发展,构建符合现代需求的艺术体系,才能使陕南红色歌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是保护红色文化生态圈,培育陕南红色歌谣传承人。陕南在战争年代是红军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川陕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据历史数据统计,当时的安康大部分区域也隶属于川陕苏区,集中在石泉南区,旬阳红军、麻坪,汉阴漩涡、堰坪,紫阳瓦庙、白鹤等地。”可以看出,陕南是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基础的,红色歌谣就是随着红色革命的形成、发展而在这里萌芽、成长,并和川陕苏区实物性革命遗址等,共同成为陕南秦巴山区人民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要实现红色歌谣的“两创”,就应该积极保护其产生、存在的文化生态圈,注重对安康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红色书籍、文物等的保护,将非遗红色民歌动态地保存在它所属的社会空间环境内,为唱响红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生态圈的保护举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倡导建设“文化空间”“文化社区”是相一致的。在积极做好红色文化生态圈保护的同时,还要注重红歌传承人的培育。红色歌谣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特点是活态的,它的传承是以人为介,口传心授。但在现代审美观念的潜意识引导下,年轻一代偏爱于现代流行音乐,注重自我独白、自我欣赏的音乐体验和感受,常常表现出对流行、时尚的热衷,导致红色歌谣“不合时宜”,学习传承红色歌谣的人也日渐稀少。因此,地方有关政府部门要采取多重举措,想方设法培养更多的红色歌谣传承人,为实现陕南红色歌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数智技术赋能,构建陕南红色歌谣传承新体系。数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它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相互结合,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数字的智慧化和智慧的数字化。现阶段,数智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也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陕南红色歌谣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新时代的新视角,有效运用数智技术赋能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陕南红色歌谣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这是实现其“两创”的基础。要集中人力、财力对安康红色歌谣开展全面搜集和整理,特别是对目前还散落在民间的孤本和一些有可能损毁的谱曲、民歌集等,要及时进行数字化记录、建档,甚至通过 VR 实景展示生成背景、曲调内容及流传过程等,打破文本书籍查询和实地考察的时空局限,创建一个红歌发展的新空间;另一方面实施陕南红色歌谣数字化传承工程。有效借助互联网等平台,开设公众号、抖音、直播,录制微视频,创建网上“云观展”,积极搭建陕南红色歌谣的数字化展示平台,拓宽其传播途径,提升其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