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群体自媒体使用与社会适应研究

作者

李欣妍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300384

一、问题缘起

数字革命与老龄化深度交织,老年群体如何适应数字社会成为焦点议题。数字时代要求老年人掌握智能工具以完成再社会化,然而现有研究对互联网使用频率及多元场景的影响关注不足。因此,本研究聚焦老年群体自媒体使用行为特征,探讨其对适应水平的影响机制,为积极老龄化提供路径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当前老年群体社交媒介使用率达 90.6%[1] 。研究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受个体与环境双重因素驱动。生理机能衰退与神经质人格构成使用障碍,而缓解孤独需求则成为重要促进因素[2];高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跨越数字鸿沟,子代“数字反哺”及同伴支持的影响呈现分化[3]。互联网对老年人产生多维度影响。虽呈现使用频率低、技能弱等特征,但能增强人际互动、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并通过社交媒体的情感支持功能提升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是个体通过自我调控或环境改变实现与社会动态平衡的过程[4]。国内研究缺乏社会适应维度的实证探讨。国外研究呈现分歧,有学者强调“增益效应”,认为网络使用增强社会参与[5];有的则强调“替代效应”减少现实互动[6]。据此提出:

H1: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非使用者。

H2a:使用频率与社会适应正相关H2b:使用种类与社会适应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抽样,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呈现其分布特征,继而运用 T 检验与 OLS 回归探究自媒体使用效应。突破传统使用频率的单维测量,将 APP 类型细分并建立功能多样性指数,立体解析不同使用模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以社会适应水平为因变量,基于双重测量维度:生存性适应通过“独处自理能力”等 5 级评分题项评估,发展性适应采用反向计分的判断题(如对社会变革的接受度)综合测算[7]。自变量聚焦老年群体自媒体使用特征,将上网行为二分为非使用者与使用者,功能多样性通过 9 类 APP 使用情况累加计分,使用频率则从总时长与单功能使用强度双重切入,形成广而深的量化指标。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工作状态、居住模式及生活满意度。

表 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有效样本 N=151

四、研究发现

T 检验显示,使用互联网的老年群体社会适应水平显著优于非使用者。Levene 检验确认方差齐性( F=1.79 , p=0.182 ),独立样本 T 检验揭示两组存在极显著差异( 1=3.28 , df=160 , p=0.001 ),验证假设 1。

表 2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

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模型,依次纳入控制变量、使用频率、功能使用深度、功能多样性。模型 2 显示使用频率正向预测社会适应( β=0.18,p<0 .1);模型 3 证实功能多样性效应显著( B=0.24,p<0.01 );模型 4 引入使用深度后仍显著( β=0.21,p<0.05 ),验证假设 2。

表 4 自媒体使用特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回归系数表)

注: *p<0.1,**p<0.05,***p<0.01 ;括号内为标准误。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证实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老年群体社会适应水平,网民较非网民适应总分高 0.74 分。使用行为具有线性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的老年群体,其社会适应水平越高。工具性功能通过拓展资源获取增强自主性,而高频互动则通过技能内化提升自我效能感。这为数字鸿沟理论补充了微观证据,弥补了既有研究对行为特征作用探讨的不足

实践层面建议采取三级干预策略:政策端针对低学历群体开发“功能引导式”培训,重点突破移动支付等生活刚需;企业端优化适老化设计,如嵌入防沉迷系统;个体端鼓励“主辅功能搭配”模式,避免单一依赖。样本同质性可能高估工具性功能效益,且未解析心理机制的中介作用。未来可结合神经影像技术追踪数字使用与认知老化的动态关联。

参考文献

[1]贺建平,黄肖肖.城市老年人的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8(6):89-94+191.

[2]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福感: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J].国际新闻界,2020,42(3):49-73.DOI:10.13495/j.cnki.cjjc.20200409.003.

[3]赵建国,刘子琼.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20,(05):14-26+126.

[4]KOWALSKI B.Use of the Internet as a prevention tool against co gnitive decline in normal aging[J].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2016,11: 1231-1237.

[5]BIDENKO L,BILYAKOVSKA O,BURNOS Y,et al.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training future teachers:An adaptation to the aspects of the postmodern society[J].Postmodern Openings,2022(3):106- 121.

[6]HAGE E,WORTMANN H,VAN O M,et al.The dual impact of onl ine communication on older adults’ social connectivity[J].Information Tech nology&People,2016(1):31-50.

[7]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8(6):89-94,191.

基金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编号:202410060119

基金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00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