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清晰度提升的录音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跃龙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010000
一、引言
语言清晰度(SpeechIntelligibility)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是衡量录音质量的核心标准,尤其在新闻、访谈、纪实类节目中,其重要性尤为突出。语音传达的准确性、可懂度直接关系到节目传播效果、受众接受度以及播出事故的风险控制。传统模拟录音和早期数字录音技术在面对复杂声学环境时,常因混响、背景噪声和拾音不当导致语音模糊。近年来,随着 Dante、AES67 等音频网络协议普及及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性能提升,录音技术得以在信号源、传输、处理等环节实现全链路优化。本文结合笔者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实践经验,系统探讨提升语言清晰度的录音技术策略,为同类节目的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二、语言清晰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频率响应特性
语音信息主要集中在 200Hz 至 8kHz 的频段,尤其是 2-4kHz 区域包含大量辅音信息,对语音可懂度影响最大。如果频响曲线低频过重会掩盖高频齿音,导致发音模糊;高频不足则使辅音弱化,影响语义辨识。研究表明,频率响应不均衡会使语音可懂度下降 15-20% 。
(二)混响时间(RT60)
混响时间过长( >0.6s )会造成语音残响重叠,使词句间界限模糊,尤其在硬质反射面多的演播厅内更显著。国际电信联盟(ITU)建议广播演播室 RT60 应控制在 0.3s 以内,以确保语言清晰。
(三)信噪比(SNR)
高背景噪声水平(如空调噪声、设备风扇声)会直接降低语音信号的主观可懂度。实验表明,当 SNR 低于 +10dB 时,语音理解率下降至 75% 以下。
(四)动态处理与非线性失真
过度动态压缩、限制器设定不当会导致语音失真、呼吸声放大等问题,影响语言自然度与信息传递完整性。
三、关键录音技术方法
(一)拾音策略优化
1.单人播报场景:使用心形指向性电容话筒(如 NeumannTLM103),距离口部 15-20cm ,并结合防喷罩降低气流噪声。 2.多人访谈场景:采用面对面布置 + 隔声反射罩方案,可有效降低串音及相位干扰。 3.空旷或混响较大的空间:配置可移动吸音体或采用近讲式话筒(如 Sennheiser MKH416)减少环境混响。
(二)频率响应调校
通过参量均衡器(PEQ)处理低频隆隆声( 120Hz 以下低切),增强2-4kHz 区域(+3 dB)提升辅音清晰度,必要时在 6-8kHz 轻微衰减以减少齿音。
(三)动态处理优化
采用轻度压缩(Ratio2:1–3:1),阈值设于平均发声电平附近,保持动态平衡;总线上配置限幅器(Limiter),防止突发爆音。
(四)降噪与环境控制
1.门限器(NoiseGate):屏蔽低电平背景噪声,注意释放时间设置,避免语尾切断。 2.自动混音器(AutoMixer):多麦克风系统中使用 GainSharing 或 NOM 算法,自动调整各通道增益,降低串音风险。 3.方向性麦克风阵列:在嘈杂环境中结合波束成形技术提升目标语音信号的 SNR。
四、技术应用与实践反思
在 2024 年《时光》节目录制中,首次应用自动混音与动态均衡结合策略。与传统手动推子操作相比,该方案使语言 SNR 提升了 +8dB ,STI 由 0.65 提升至 0.78,观众反馈语音清晰度显著改善。此外,动态 EQ 在处理个别音色偏亮的嘉宾时展现出优异灵活性。然而,后期 AI 降噪算法在某些场景中过度处理,产生“水声”伪影,提醒录音工程师需以源头优化为主,后期为辅。
五、结语
提升广播电视语言清晰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拾音技术、设备选型、信号处理及环境优化等多个环节。随着数字音频技术与智能算法的发展,未来录音技术将更强调实时性、自适应性及高效协作。录音技术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化实践探索,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对高质量语音传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伟.音频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0.
[2]韩宪柱.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3]王宏.广播电视音频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
[4]EBU Technical Committee.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 Broadcast Studi os[R].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2022.
[5]Loizou P.Speech Enhanc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M].CRC Pres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