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声乐作品《关雎》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探讨

作者

郭曼铃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 623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科研项目声乐作品《关雎》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探讨。通过对参与以《关雎》为素材开展声乐学习的学生进行分析,剖析作品在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演唱技巧、音乐理解与诠释以及文化底蕴等音乐素养核心。《关雎》独特的旋律、节奏以及歌词内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同时,在对《关雎》的研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能力,进而全方位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为音乐教育中利用经典声乐作品开展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关雎》;学生音乐素养;音乐感知能力;

声乐作品《关雎》作为研究核心素材,是古代诗词与音乐融合的典型,其旋律、节奏、和声以及歌词内涵为学生音乐学习提供内容,研究围绕它分析音乐元素对学生音乐能力提升的作用。“音乐素养”是研究目标指向,涵盖感知、技能、理解分析、审美及文化底蕴等方面,研究旨在分析学生学习《关雎》后在这些方面的提升情况。“音乐教育”中把《关雎》融入教学是一种实践,研究此实践可总结利用经典作品教学的方法、模式及经验教训,丰富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古典诗词与音乐融合”在《关雎》中体现,这种融合有独特魅力和教育价值,能让学生理解音乐与文学联系,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也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用于音乐教育提供参考 。

一、声乐作品《关雎》背景及音乐特征分析

《关雎》源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处于《国风·周南》之首,收集跨度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其所属的“风”多为民间歌谣。在古代,《诗经》承担礼仪教化、社会交流功能。《关雎》蕴含古人婚恋观,借男子追慕女子展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的有礼有节,反映古代婚姻对家族、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音乐上,它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流畅、节奏与四言歌词契合,和声简单古朴,尽显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

采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不同,独具古朴韵味,音高组合和谐自然,契合“中和之美”。节奏与四言歌词高度适配,以稳定节奏型为主,适时用音符时值变化强化情感表达。旋律简洁流畅,多通过级进、小跳进,依据诗歌情感起伏巧妙设计音高。和声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配置简单,强调基本和弦,进行平稳,突出旋律,营造宁静悠远氛围,尽显淡雅纯净的独特魅力。

《关雎》的旋律优美且富有民族特色,在调式运用上,多采用传统五声音阶,使得整首曲子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节奏方面,其节奏疏密相间,既有着舒缓的吟唱部分以展现诗歌的抒情性,又有节奏稍快的段落来增强音乐的动感与表现力。歌词部分,《关雎》本身的文学性极高,用词简洁却意境深远,在声乐作品中,通过独特的咬字、行腔处理,将诗歌中君子对淑女的美好追求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法

1.音乐素养涵盖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以及文化理解等多方面。在本研究中,期望通过《关雎》的学习,学生能提升对音乐要素(音高、节奏、音色等)的感知能力;在音乐表现上,能够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用恰当的演唱技巧表达;激发学生在音乐创造方面的潜能,例如对《关雎》进行简单的旋律变奏或歌词再创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体会古代诗歌与音乐融合的魅力。

2.在利用声乐作品《关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时,可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作品,感受五声音阶、节奏韵律与旋律特点,增强音乐感知。开展演唱教学,从发声练习、气息控制入手,规范演唱技巧,在练习中体会情感表达,提升表现能力。组织作品分析活动,探讨《关雎》文化内涵、音乐结构,培养学生对音乐与文学融合的理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剖析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改编,尝试新节奏、和声,激发音乐创造思维,全方位促进音乐素养提升。

三、教学实践过程

在音乐教学里融入《关雎》的古诗词文化内涵,可从多方面入手。授课时,先详细讲解《关雎》出自《诗经》,以及《诗经》 “六义” 里 “兴” 的手法,借雎鸠起兴引出爱情的主题,让学生明白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播放不同版本的《关雎》声乐作品,分析旋律如何贴合诗词情感,如爱慕时的婉转、求而不得时的低回。还能组织学生配乐朗诵古诗词、分组讨论,深入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与古人质朴纯粹的爱情观,提升文化理解与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演唱法,教师亲自示范《关雎》的演唱,让学生直观感受正确的发声、节奏和情感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关雎》的音乐内涵与演唱技巧,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古代宫廷雅乐视频、展示古代服饰等方式,营造与《关雎》相关的古代文化情境。

教学阶段安排:分为导入阶段,介绍《关雎》的作品背景与音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阶段,进行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歌词学习培养演唱情感以及分段演唱学习;巩固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唱展示、个人演唱考核,强化所学内容;拓展阶段,支持鼓励学生对《关雎》进行创意改编并展示。

四、研究结果

1. 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提升:通过前后测对比,学生对音高、节奏的辨别准确率明显提高。在学习《关雎》前,学生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准确率不高,经过一系列学习和老师的纠正之后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 音乐表现能力增强:在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方面,学生有显著进步。原本仅有少数的学生能较好把握作品情感,学习之后许多的学生都能够基本掌握,在气息控制、音色塑造等演唱技巧上也有明显改善。

3. 音乐创造能力激发:大约一半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关雎》的创意改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如加入现代音乐元素、重新编配和声等富有创意的作品,使这首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摸样。

4. 文化理解加深:问卷调查显示,通过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对《关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理解更为深刻,也深深加强了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五、结语

本研究深入了解了声乐作品《关雎》在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多重影响,成果显著。从音乐感知能力的角度来看,《关雎》独特的五声音阶、富有韵律的节奏,使学生对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元素的敏感度大幅提升,能更准确地捕捉音乐中的情感变化与风格特点。在演唱技巧上,通过学习《关雎》,学生在气息控制、发声方法以及音准把握等方面取得进步,掌握了古诗词的演唱方式,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在音乐理解与诠释方面,《关雎》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诗歌意境,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音乐作品,丰富了音乐审美体验。此外,对《关雎》的研习让学生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提升了文化底蕴,实现音乐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费莉.当代艺术歌曲文学载体的情感表现分析[J].四川戏剧,2015(129-133).

[2]郭佳音.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轨迹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2.​

[3]胡东冶.诗人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李炜.当代艺术歌曲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5]李树松.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中的抒情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4.

[6]李佳憶.试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特点[J.外国语言文学,2008(204-207)

[7]马春晓.论艺术歌曲的起源[J].音乐创作,2013.​

[8]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课题基金:2024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学生科研(一般项目); 声乐作品《关雎》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探讨 课题编号:202420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