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得到的认可
王敏
阜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一、案例简介
作为学习委员,晓玥成绩优异,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也能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入学以来,就递交入党申请书,在大学期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晓玥一直以来的愿望。然而,本该顺利被推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她却“连连失利”,第一次班级推优时,晓玥没能“突出重围”,第二次所在班级召开团支部大会时,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团员给她投了反对票。接连两次由于群众基础问题“铩羽而归”,作为一名成绩优异的班干部,实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这大大打击了晓玥的干事积极性,她与班级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
事发后,我第一时间找任课教师、班级同学和晓玥舍友了解了相关情况,然而得到的说法却有些“大相径庭”。老师们普遍认为晓玥工作积极,学习认真,在师生之间能够很好的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然而同学们却反映作为学委,晓玥虽然也称得上尽职尽责,但管理方式过于严格,有时候布置工作时态度强硬,说话颐指气使,让人感觉不太舒服;舍友认为晓玥作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与人相处时情商较低,有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对此,我第一时间与晓玥开展了深刻的谈心谈话,晓玥非常受挫,她认为作为学委,需要经常关注同学们旷课、玩手机等不良课堂情况,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得罪人的现象,这是她得不到认可的原因所在。然而这就是主要矛盾所在吗?我如实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晓玥,在肯定她工作成绩的同时,提醒她注意班级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务必要转变思维,关爱同学、团结集体,努力做同学们的“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经过一学期的蜕变,晓玥和班上同学“磨合”得越来越融洽了,本学期初,晓玥也终于如愿,赢得了同学们对她的认可,也成功被大家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简单粗暴”,没有掌握恰当的班级管理方法,从而与同学们相处时存在矛盾和误会的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
此案例问题关键点在于化解矛盾,帮助晓玥找准角色定位,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渐消除同学们对晓玥产生的负面评价。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解决思路
通过调研掌握晓玥与同学们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帮助晓玥主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助推其改变与成长;另一方面,积极调和她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纾解敌意与不满。
(二)实施办法
一是走访调查要“追根溯源”。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问题出现后,我迅速地从多渠道收集信息,在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我认为,诚然,一劳永逸式的将晓玥换掉,让人缘更好的同学顶替她似乎要简单的多,但这样只是暂时性的掩盖了矛盾,并没有解决实质矛盾。晓玥具有“可塑性”,她确确实实有一颗想为同学服务的心,但基于自身阅历、性格等原因,误用了不得当的方式方法,只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培养,晓玥一定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二是谈心谈话要“抽丝剥茧”。在与晓玥同学谈心谈话的过程中,我既没有过分批评,也没有过度包容,而是积极引导晓玥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逐步剖析晓玥不受人欢迎的根源,鼓励她调整班级工作方式方法,注意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改变自身不足才能改变他人“成见”。
三是教育引导要“春风化雨”。我邀请晓玥课余时间来我的办公室,让她仔细观察学习辅导员们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并把我的“得力干将”们推荐给晓玥,让他们多多探讨交流班级管理工作艺术。除此之外,我经常指导晓玥如何开展班级工作,让她定期找我汇报班级工作开展情况,提高她的组织管理能力,晓玥也逐步“上道”了,与同学们相处的也愈发融洽。
五、经验与启示
(一)时刻强化思想引领
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责任担当和规矩意识,培养学生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增强团体之间的凝聚力,做到“不脱轨”、“不跑偏”,打造一支求真务实、自省自励、精诚团结的学生干部队伍,达到夯实组织力、强化引领力、提升服务力的成效。
(二)持续加强培养教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但他们的管理能力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恰当的工作方法往往是造成班干部与同学之间对立情绪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上要加强指导,通过言传身教、组织培训等方式教会学生干部掌握班级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管齐下提升其科学管理、组织协调、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
(三)定期组织朋辈学习
积极发挥朋辈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定期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和班干部工作例会,一方面,学生干部能及时将自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老师;另一方面,朋辈间交流学习也能促进班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学生干部互相取长补短、反思工作、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