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工程管理低碳化转型策略与评价体系构建
孙凡
四川凯来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61001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大国担当,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战略部署。
一、双碳目标对工程管理的影响机制
双碳目标的提出,从政策与市场层面重塑了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逻辑,形成 “政策约束 - 市场驱动” 的双重影响机制。在政策层面,国家相继出台《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法规,明确要求工程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全生命周期满足碳排放限值。在市场驱动方面,随着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与绿色消费需求增长,低碳建筑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工程管理低碳化转型策略
2.1 规划设计阶段低碳化策略
前期的规划设计环节是项目整个建设过程中实现低碳化的基础,选址设计应注意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便捷,或是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建设场地,从而减少在运营环节中的交通和能源消耗,比如:若将商业项目地块尽可能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附近,则会大幅减少用户出行的交通碳排放;若将住宅项目选址在太阳辐射充足的地方,预留太阳能光伏板安装位置,为建筑运营提供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应注重采取被动式优先、优化为主的原则,通过利用合理化建筑朝向、体型系数以及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措施,降低对建筑机械系统的过度依赖。对于建设过程中的模块化设计和标准部品的大量应用,也可降低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产生的浪费,提高材料的使用复用率,降低隐含的碳排放率,将模块化卫生间应用到建设施工中,不仅能提高卫生间安装的效率同时由于安装的精确度提升,可有效降低因施工现场施工误差造成的材料损耗,从而进一步助力于建筑低碳化的发展。
2.2 施工建设阶段低碳化策略
工程施工环节是施工碳排放的主体,应从材料、工艺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共同为低碳化转变铺平道路。材料管理环节方面,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等低碳建筑材料,降低高能耗材料使用,推行建筑材料供应链碳标签模式,实现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可追踪。某城市桥梁工程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仅该项目即可减少生产建材环节的水泥使用约 1000t,有效实现了施工过程碳减排。施工工艺管理环节方面,推动建筑施工中的装配式建造、3D 打印等绿色施工新技术,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建筑垃圾等的制造,运用智能施工设备、物联网等,实现机械的有效调度以及用能水平提升。施工现场管理环节方面,可通过搭建碳排放监测体系,动态化监管施工机械的燃油消耗情况以及临时设施用电等,随时优化施工方案,降低碳排放水平。
2.3 运营维护阶段低碳化策略
在运营期,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是否得到控制也是低碳管理的关键影响要素,要建立智能运维平台,将建筑的能源管理 EMS 和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 有机整合,借助传感器实时监测分析能耗情况,并对设备运行的策略实施 AI 算法优化调控,从而实现出入控制、空调通风等系统在能耗高时联动的动态节能控制。并定期对建筑物中的设备进行低碳化改造,对建筑物中的灯具可以替换为高效节能的 LED 灯、对空调机组可以替换为能效比高的变频机组、甚至还可以在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改善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我国某栋老的写字楼,通过 LED 的灯替换以及在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板,每年大约节省用电量 30 万度的用电量,使得该写字楼碳排放量产生显著下降。同时针对建筑产生的废弃物,还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体系,对建筑垃圾、建筑中的装修拆除产生的材料以及设备等进行分类回收与再生处理,从而尽可能减少废弃物在进行末端处置时所涉及到的碳排放量,例如拆除的混凝土构件可被粉碎成为再生骨料,作为道路基层。或者经过拆解再冶炼的废旧设备金属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建筑运营维护低碳化、可持续化发展进程。
2.4 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
常规工程管理组织方式存在信息不畅、协作不及时等问题,对低碳目标的实现构成阻碍。新型工程管理组织方式应创新理念,建构以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为统领的各类参与方组织方式,落实各参与方碳排放相关责任。如大型地产开发企业专设低碳管理机构,统筹组织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项目运维各方,使工程全生命减碳达成 18% 的目标减量效果;项目减碳超额指标完成好的工程施工作业班组给予奖金发放,对未完成减碳指标的相应作业班组进行培训整改,形成良好正向激励反馈;积极推进不同行业间的协作配合,推动工程企业与相关新能源企业、环保型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低碳技术、低碳管理手段与经验共享共通,通过协同推进模式构建低碳化发展的工程管理产业链;如工程企业与光伏发电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工程方案设计阶段即规划部署光伏发电系统,并与建筑方案融合,以有机方式完成能源供给及建筑功能并进,构建共同探讨工程管理低碳化转型的新型管理路径模式。
三、工程管理低碳化转型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
工程管理低碳化评价应坚持科学、完整、可调整的理念。科学的理念要求依据工程管理低碳化理论选择评价指标,保证指标是可计算的,方法是可重复的;完整意味着指标要从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维阶段等方面进行规划,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环境层面加以考虑;调整的理念要求随着政策和技术的调整,要定期进行调整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评价体系的目标层是工程管理低碳化转型发展情况;目标层对应准则层为能源、碳排放密度、技术、管理等准则层;对应指标层有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每平方米的碳排量、BIM 技术的使用量等评价指标。
3.2 评价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所选指标要求综合且易于评价,能量消耗指标包含能源消费、工程运输车等油耗,碳排放指标包括隐含碳排放、运营阶段碳排放量,低碳技术指标包含装配式建筑、低碳材料比率,低碳机制指标包含碳管理制度、人员低碳教育培训率。选取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得出指标权重,形成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出指标的相对权重,权重的分配要符合工程管理低碳化的合理需求。
3.3 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价体系模型,处理指标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确定评价要素与评判标准。确定要素对应个数的单指标评判矩阵。通过权重确定综合评判的结果。通过模型量化某装配式住宅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的低碳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施工阶段的节能减排的有效性,运营阶段的能源管理水平,为该项目的不断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结语
双碳目标驱动下,工程管理行业的低碳化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解析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影响机制,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低碳转型策略,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有效推动工程管理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升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低碳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同时加强行业标准建设,为工程管理低碳化转型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 . 基于双碳目标的建筑装饰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09):97-99.
[2] 王晓芸 . 双碳目标下银川市建筑装饰工程管理措施研究 [J]. 居舍 ,2024,(28):85-87+124.
[3] 马国胜 . 建筑工程管理中对低碳节能措施的运用分析 [J]. 北方建筑 ,2024,9(05):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