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修复视角下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构建之路

作者

梁燎炜

茂名市国有荷塘林场 广东省高州市 525200

引言

水源林一般是指在河川、水库、湖泊上游集水区等区域内植造的大面积人工林,其主要是起到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水文条件和调节水分循环、保持水土等功能,对于生态修复和自然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高质量水源林抚育管理,能够有效维系当地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由此,结合广东茂名的生态现状,相关林业部门应当重视构建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从而打造生态型水源涵养林地,推动当地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1 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的构建目标与原则

广东省茂名市现有 280 万亩林地资源,森林覆盖率达 63.7% 。在近年来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侧重以“六大行动”为核心开展生态建设,同时注重落实林分优化、生态修复、城乡绿美融合以及林业经济转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等新兴措施。其中生态修复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和完善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更是当地林业部门的关键性工作之一。为此,结合周边环境的实际现状,则应当明确抚育创新模式目标和原则,以此指导后续工作有效开展。

1.1 构建目标

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的构建目标则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如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则是利用林木的林冠和枯落物层等发挥对地表径流的拦截作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和侵蚀,保护周边地层土壤出现水土流失。同时水源林的抚育要达到滞洪和泄洪的目标,实现对雨水的截流、吸收和渗透蒸发,减少地表净流量和冲击力,并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提升当地水源涵养能力,发挥水源林生态修复作用,有力贡献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1.2 构建原则

在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实现生态修复作用,具体如下:

2. 自然原则。尊重当地自然生态和环境发展的演变规律,注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广东地带性森林群落格局。3. 生态保护原则。在水源林抚育过程中,尽量采用绿色无污染抚育方法,并尽量减少人工林比例,保障树种成活率。4. 科学性原则。在高质量水源林抚育管理中侧重运用科学技术,保障抚育措施符合林木发育规律。

2 生态修复视角下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创新模式构建策略

2.1 合理封山育林

为保障水源林抚育效果得到提升,则可实施封山育林技术,通过借助森林自身的更新能力提升林木生长效果。例如在广东茂名地区应当对水源林实施定期封山举措,严禁在水源涵养林周边垦荒和放牧,减少认为破坏,充分实现森林植被恢复。如在在灌木类水源林、郁闭度 <0.5 的低质林地和人工造林区域开展抚育工作时,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全封、半封和轮封等模式。其中全封是指在封闭时严禁采伐等不利于林木生长的人为活动,基于对林木的成林年限合理设定封育时间,一般在 3-5 年。适用于高山、远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水源林抚育区域。半封则是在林木生长的季节实施封山,有助于在不影响森林植被恢复的前提下,保护幼苗。轮封则是将水源林区域分为若干个地段,在考虑水土保持的条件下划分放牧、割草等人类活动区域。例如可将 1500-400 亩作为一个封育区,按照小班完成地块划定设置隔离标识,并委派专门的护林人员进行监督,以此有效提升水源林抚育质量[2]。

2.2 健全生态监测

为有效实现高质量水源林抚育,则应当结合生态修复要求,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以此为水源林抚育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相关抚育管理人员应当了解水源林地的实际情况,引入科学技术开展全面的生态调查和评估,鉴别林地区域地段及组成,评估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具体实践中,相关人员可对水源林地建立固定观测样地网点,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等进行实施定期、连续监测。同时随机抽取样地进行监测,如发现病虫害、林地环境污染等问题,立即启动应预案,如开展绿色化综合性病虫害治理,根据林木品种及发育阶段,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法,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范围。同时开展定期林地巡查和清洁作业,避免林地出现重金属污染、污水污染等,确保林木健康生长和发育,提高苗木成活率。除此之外,当地水源林抚育管理部门应联合与林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监测研究工作,更新监测系统和技术。注重提升护林员的技术水平,掌握先进监测操作方法,提高水源林监测质量,支持其绿化和防护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3 强化幼林保护

针对水源林幼苗应加强保护力度,可通过定期除草松土、扩穴施肥等活动,以保障其顺利生长,避免出现发育不良、死根等问题。相关人员可在造林后的 2 年内进行杂草清除,翻土,保证表土疏松,以此促进幼树生长。如在 6 月到 8 月期间进行除草 2 次。同时可对未成活的幼树进行补植。造林后的第 3-4 年,在 7 月进行松土除草 1 次,期间应注意不伤害幼树的根系、枝叶等。在连续抚育期间应明确各部门和人员权责,加强护林防火,组织专业护林员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火灾防控、禁止牲畜进入林内等工作,提升抚育实效。

2.4 科学精准实施抚育管理

对于水源林的抚育管理,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即是注重优化树种结构,通过乡土树种和混交林营造方法做好林分优化,如因地制宜选择乡土阔叶树种,优化针阔比例,以此提升水源林绿化质量。同时针对具体的林木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例如对于中龄且尚未郁闭、林下植被覆盖度 <0.4 、单层纯林、郁闭度 <0.3 、林分结构不合理、系统功能退化的林木应及时去除,保留生长态势良好的乡土树种,并定期清理疏林、病腐木等。对于去除后的区域可补植套种乡土阔叶树。在第二次抚育期间,做好追肥工作,推荐使用磷酸氢二胺等含磷肥料,能够满足水源林生长需求,同时可避免对环境产生危害。可采用环状沟施肥方式,按时按量施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肥料流失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除此可制定严格的行政管护措施和奖惩制度,强化对水源林的科学抚育管理,保证其生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例如,发挥政府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和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要素、扩大实施范围,以此激励社会各方参与水源林保护和抚育,并基于多元化补偿实践促进水源林幼林保护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源林作为林业造林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其能够有效发挥生态修复功能,推动当地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因此针对水源林实施抚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创新抚育模式,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强化生态监测、加强幼林保护和落实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提升水源林生长质量,切实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提供助力,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辛成锋. 高质量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分析——以广东省高质量水源林建设为例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3, (11): 29-31.

[2]梁茂雄. 灵山县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探究 [J]. 乡村科技, 2023, 14 (02):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