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享经济视角下共享单车减排成效与社会效益研究

作者

杨帆

青海民族大学 810000

摘要: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共享单车作为低碳出行的重要载体,其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价值亟待科学评估。本研究以兰州市为例,构建环境-经济双效评估模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合,系统分析了共享单车的综合效益。结果显示,共享单车通过替代高碳出行方式,显著减少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并缓解了交通拥堵、降低了社会出行成本。此外,共享单车通过促进就业、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行业面临的运营成本高、法规缺失等问题,并提出动态定价机制、多方协同治理框架,为同类城市共享交通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共享单车,共享经济,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社会治理

一、引言

兰州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共享单车自2017年推广以来已形成规模化应用。然而,其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仍缺乏系统性分析。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与边际减排成本分析,量化共享单车在兰州市的减排成效,并探究其对交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居民福祉的促进作用,旨在为城市低碳转型与共享经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调研。数据来源包括兰州市交通管理部门、共享单车运营商的GPS轨迹数据、用户问卷调查(样本量1500份)及环保部门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环境效益评估模型基于交通方式替代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LCA),计算共享单车替代私家车、出租车等高碳出行方式的减排量;经济效益模型则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量化其对交通拥堵缓解、就业创造及消费拉动的贡献。

三、兰州市共享单车市场概况

兰州市共享单车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美团单车(40%)、哈啰出行(35%)与青桔单车(20%)占据95%份额。截至2022年,用户规模达150万人,日均骑行量30万次,年均骑行里程2.19亿公里。用户以25-35岁上班族为主(占比40%),通勤出行占比50%,显著缓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然而,冬季严寒导致车辆损耗率上升30%,叠加调度成本高企,企业盈利仍依赖骑行费用与广告收入(占比不足20%),可持续商业模式亟待探索。

四、环境效益:减排成效与空气质量改善

(一)减排机制与量化评估

共享单车的核心环境价值在于对高碳出行方式的替代。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研究测算共享单车全链条碳排放,包括生产、运维及报废阶段,其单位里程碳排放因子仅为0.005kgCO₂/km,显著低于私家车(0.20kgCO₂/km)和出租车(0.18kgCO₂/km)。2022年兰州市共享单车年骑行总里程达2.19亿公里,若其中50%替代私家车出行,年减排量可达2140.5吨CO₂,相当于种植11.9万棵树的碳汇能力。

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其共享单车覆盖率达80%,替代私家车比例达60%,年减排量占全市45%。同时,共享单车对PM2.5、NOx等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显著,年减少PM2.5排放2190kg、NOx排放16425kg,有效改善区域空气质量。通过对比2020-2023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兰州市在共享单车广泛使用后,年均AQI值下降6个单位,夏季改善效果尤为明显。

(二)气候与地理因素的适配性影响

兰州市冬季寒冷,对共享单车使用产生季节性影响。冬季骑行量较夏季下降30%,极端天气(如沙尘暴)进一步抑制使用频率。研究通过引入季节性修正系数,调整减排模型参数,确保评估结果的本地化适配。此外,针对山地城市短途出行特征,模型优化替代比例假设,发现共享单车更多替代步行与短途公交,而非高碳机动车,体现了区域交通结构的特殊性。

五、经济效益:交通优化与产业协同

(一)交通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约

共享单车通过分担短途出行需求,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在兰州市城关区,共享单车使用后高峰时段车速提升15%-20%,年均节省居民出行时间成本达75亿元。这种效率提升不仅减少了时间浪费,还降低了车辆怠速排放与燃油消耗,形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红利。

公共交通协同效应是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兰州市“公交+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覆盖40%的通勤场景,公共交通可达性提升25%,带动公交客流增长10%-15%。这种一体化出行网络减少了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提升了整体运输效率。

(二)产业联动与就业创造

共享单车产业链对上下游形成显著拉动效应。上游自行车制造企业订单量增长300%,本地企业销售额从2000万元跃升至6000万元;下游运维、技术研发等岗位创造就业超1000个,年均工资达4.8万元。

消费结构升级是隐性经济效益的体现。共享单车用户中,30%的休闲出行频率提升,带动商圈、景区消费增长。以黄河风情线为例,游客量因共享单车使用增长20%-30%,周边餐饮、零售营业额提升40%,激活了城市微经济生态。

六、环境-经济双效评估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框架与关键假设

研究构建包含环境效益(碳排放、污染物减排)与经济效益(时间成本、产业产值)的双效评估模型。环境维度采用交通方式替代模型,结合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经济维度运用边际减排成本(MAC)与投入产出分析,量化资源配置效率。模型假设共享单车主要替代短途机动车出行,同时考虑地理气候因素对使用频率的影响,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验证参数敏感性。

(二)兰州市实证结果

双效模型显示,2022年兰州市共享单车环境效益总值达7465万元,其中碳减排经济价值161万元,污染物治理等效价值7304万元;经济效益方面,交通拥堵缓解节省成本75亿元,产业带动产值增长2.3亿元。二者协同作用显著,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宜居性,促进人才与投资集聚;经济效率提升反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七、面临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现存问题分析

尽管效益显著,兰州市共享单车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运营成本高企,冬季车辆损耗率达30%,调度成本占运维支出的40%;盈利模式单一,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仅覆盖60%的成本。政策层面,停放管理法规缺失导致乱停乱放现象频发,技术层面,网络信号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智能调度系统有待优化。

(二)政策建议与技术创新

针对车辆调度不均问题,研究提出动态定价机制,通过高峰期加价、低峰期补贴平衡供需;引入碳积分激励政策,用户骑行积累的碳积分可兑换公共服务或商品,提升低碳出行意愿。技术层面,推动电子围栏技术应用,划定虚拟停车区域,结合5G定位实现精准管理;建立大数据调度平台,实时监控车辆分布,降低空驶率。

八、结论与启示

(一)核心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双效评估模型,揭示了共享单车在兰州市的环境与经济协同效益:年均减少碳排放超2000吨,节省交通成本7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千个。其价值不仅在于直接减排,更通过优化交通结构、促进绿色消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启示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加快完善共享单车管理法规,加大专用道与停车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贴与碳交易机制降低企业运营压力;对运营企业,应聚焦技术创新,提升智能调度与用户体验,探索“共享单车+”多元盈利模式;对公众,需加强绿色出行教育,共同维护共享单车使用秩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共享单车与城市规划的融合,结合碳交易市场发展,量化共享单车的碳资产价值。兰州市的实践表明,共享单车是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环境与经济的双轮驱动,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交通解决方案。

九、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R/OL].http://www.sic.gov.cn,2020-03-09.

[2]陈文强,勾小梅。评估政策感知对居民绿色出行意向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07):2966-2974.

[3]郭鹏,林祥枝,黄艺,等。共享单车:互联网技术与公共服务中的协同治理[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