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育人方式变革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麻彦庆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育人方式变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要想通过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型实现教育范式的结构性转变,就要将其作用于课程实施、教师发展等关键领域, 重构育人目标体系,创新教学实践范式,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从而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育人方式变革的宁江思考:理念重构与价值定位

(一)育人方式变革是深入推进区域课程改革的关键 要素

育人方式变革的本质是通过重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系、知识传递方式和学习评价机制,为课程改革提供实践载体。在课程目标层面, 它推动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 使国家课程方案中的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在课程实施层面, 它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弹性化变革,为 校本化课程实施创造空间;在课程管理层面,它要求建立 与之配套的资源供给和质量监测体系,从而形成课程改革 的系统性支撑。这种从方法到制度的联动创新,确保了课 程改革从政策设计向实践成效的实质性转化,为区域课程 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行动要领和操作指南。

(二)育人方式变革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必然 路径。

教师专业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需要通过育人方式变革实 现认知框架与实践模式的双重更新。在认知维度上,变革 促使教师超越经验性教学思维,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 育理念,深化对学科本质和育人规律的理解;在实践维度 上,要求教师发展课程整合能力、学习设计能力和过程评 价能力等新型专业素养。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教学专业性的本质提升。变革过程中形成的反思性实 践机制,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更新的内生动力。

(三)育人方式变革是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 举措。

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建立新型教学样态,实现质量生成机制的优化。 它构建了以深度思维参与为特征的学习范式, 提升知识建构的效能和质量; 它推动单一结果评价向多元过程评价转型,使质量监测更具教育性和发展性; 它促进 教与学关系良性互动,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循环机制。这 种质量提升源于教育过程要素的系统性变革,因而具有更 持久的生命力。

二、育人方式变革的实施蓝图:多维突破与路径设计

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要求,依据《宁江区教育局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 量的管理办法》, 加强顶层设计,从培训、教研、教学、学习、评价等多角度探索区域育人方式变革的实施路径。

(一)培训方式变革:落实梯级培养,激活发展动力

制定《宁江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梯级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启智—赋能—齐飞”的序列开展系列培训。

构建“金字塔型”教师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 适用性培养方案,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制定差异化年度发 展任务清单,实施“区级引领 + 跟岗指导”混合培养模式,推行“教学—教研—培训”三能考核,促进培训的深入开 展和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1]。

围绕“专业化发展、实战化历练、梯队化建设”做好 领导干部培训,建立“核心素养 + 岗位胜任力”双维标准体 系,推行“跟岗研修 + 项目攻坚”双轨培养模式,构建“选拔—培养—任用”全链条机制,通过年度办学评估建立后 备干部人才库,实现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

(二)教研方式变革:创新联动机制,提升教研效能

组建由教师、业务领导、教研员组成的教研共同体, 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多维立体的教研体系, 开展全 方位、系列化特色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方式的变革和区域 教研质量的提升 [2]。

区级教研:成立区域教研联盟、名师工作室、跨学科 专题研究团队,围绕课程实施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攻关; 建立驻校指导、蹲点帮扶、双向反馈制度,加强教研基地 校建设,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利用智能研修平台实现城乡 校际联动,形成“ 问题共研、成果共享、发展共进 ”的教 研新格局。

校级教研:通过切片化课堂观察, 实现教学行为的精细化改进;围绕真实教学问题,开展“发现问题—协同攻关—实践验证 ”的闭环研究;依托 AI 课堂分析等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新生态, 推动教研从经验型向实 证型转变。

备课组教研: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主题式课例研修开展持续性课堂观察与迭代优化;落实共备共研机制,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方式促进智慧碰撞与资源共享; 加强数据循证教研,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学习分析报告等工具,推动教研从经验判断转向证据支持的精准化研究 [3]。

(三)教学方式变革:聚焦素养发展,重构课堂范式

强化“素养导向、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变革,设计 单元整体教案模板、听评课记录模板等新型教研工具,强 化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一体化思想的实践运用;加强情境化任务驱动,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创设,促进深度 学习和迁移应用; 探索混合式协同学习, 融合线上线下资 源,构建“ 自主探究 + 协作互学 ”的新型课堂生态, 推动课 堂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型 [4]。

(四)学习方式变革:践行“学为中心”,培育高阶思 维

推进“自主建构、深度体验”的学习方式变革,构建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深度参与”学习生态,重点突破 学生被动学习困境;开展项目化深度学习,促进高阶思维 发展;探索智能化个性学习,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反思优化”的新型学 习范式。

(五)评价方式变革:构建多元体系,落实以评促学

制定《宁江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宁江区幼儿 园教学活动评价标准》,构建“基础性 + 发展性”双维评价 指标体系,促进课堂评价多维立体;推行“课堂观察 + 成长 档案”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学习表现;开展“表现性评 价 + 项目展示”实践测评,评估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实施“诊断性评估 + 个性化反馈”机制, 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

三、育人方式变革的有序推进:实践策略与研究特色

(一)培训实施:递进培养与专题突破

我区规范了培训设计、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课 堂观察、能力测评,保证培训精准供给;推行沉浸式研修 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研磨等方式,确保教师深度参 与;构建训后跟踪支持体系,通过名师引领、校本实践等 方式,实现培训成果持续转化与应用。

如为了解决我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专业素 养欠缺等问题,科学规划、有序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青 年教师课堂教学微能力递进式提升培训,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拆解为 30 个可训练的微能力点,通过“集中培训辅 导—岗位自主锻炼—校本实践应用—区域展示交流”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每年完成 8 个微能力进阶,逐步提高了 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备课改革:个人深耕与集体共建

我区使用自主设计的能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 评一体化思想的新型教案模板探索了“个人初备—集体研 讨—个性试教—复盘反思”备课模式。个人备课阶段,教师运用模板完成教学设计初稿,嵌入分层教学策略与评价 工具设计;集体备课环节,通过“主备人说课—组内互评 —专家指导”完善方案;个性试教阶段,教师结合本班学 情调整设计,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教学;课后,进行复盘 反思,验证备课成果并持续优化。这种“实效导向、闭环 优化”的备课模式提高了备课质量。

2024 年,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我区通过集体备 课及时、高效地进行了教材培训和备课指导,促进教师更 好地理解和使用新教材,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特色教研: 品牌打造与区域辐射

围绕育人方式变革,我区系统规划、开展了“诊断— 研训—改进—推广”主题链式教研活动,聚焦教学痛点, 精准实施教研,改进育人方式,加强成果转化,提高了教 研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我区组织开展系列化特色教研活动,着力打造宁江教研品牌。校长论坛、校本研修推进会, 引领先进办学理念,提高领导干部履职能力; 幼小衔接活动,探讨幼儿入学前 学习准备、社会准备、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等重点问题; 中 考复习研讨会, 引领命题评价方向,促进备考方式变革; 各学科落实新课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探索教学策略,实 现教学方式转化; 帮扶薄弱学校的“春晖行动 ”,促进了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业设计、实验说课、教学基本 功、“四说一展”等竞赛,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用心 锤炼技能,提升了专业素养。

全方位、系列化的教研活动,推动课堂改革纵深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迭代升级,培育了区域教研特色,构建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

(四)数字建设:技术赋能与融合创新

我区建设了“宁江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区域教研活动和优秀名师,持续丰富优质特色数字资源,整合教学资源库、教师研修系统、学生成长档案三大模块, 实现数据互通与精准服务;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基于网络空间,深化数字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借助平台开发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在线巡课、教学诊断等教研功能,推动教研从亲历现场向现实与虚拟共生转型;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师新课标竞赛、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实施策略;开发 AI 学情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学生作业、测试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使 教学精准度逐步提升。

四、育人方式变革的点滴成果:实践检验与价值彰显

(一)学生发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长”

课堂上, 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主体性明显 增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创 新能力得到系统发展;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发展了学 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养;多 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获得成长自信,呈现蓬勃向上的 发展态势。

(二)教师成长:从“经验积累”到“专业自觉”

教研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教师角色发生深刻转 型。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成长引导者,发展了差异化 教学、个性化指导等课堂实践能力;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 学习设计师,发展了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等课程开发 能力;从经验型教学转向研究型实践,发展了数据诊断、 行动研究等循证教学能力;从单一分数评判员转变为多元 过程评价者,掌握了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技术;从单一 教学走向协同育人,提升了家校沟通、资源整合等教育协 作能力。

(三)质量提升:从“规模发展”到“内涵提质”育人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素养 导向的课堂转型, 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实现了教学效能的提升;推进区域优质课程、教研成 果共建共享,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科学多元 的质量监测系统, 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完善与重构;形成了 “数据驱动—问题导向—精准改进”的区域管理范式,实 现了教育治理能力的升级;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共育的高质量教育生态圈,实现了区域教育生态格局的重 塑。

(四) 区域影响:从“实践探索”到“范式输出”

2023 年我区的教研经验《落实课标新理念 打好“六步 组合拳”》在吉林省首届教学艺术节上向省内外专家进行汇报分享,获得一致好评。2024 年我区设计并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递进式提升培训案例》 入选《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 2024 年度实践案例集》。此外,我区总结的“ 理念引领—实践创新—机制保 障”区域教育改革路径, 为其他县域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 模板“, 宁江教研”成为吉林省教育领域的亮丽名片。

总之,育人方式变革是破解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 的关键密钥。实践表明,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构建培训、 教研、教学、评价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从理念 变革到实践落地的深度转化。未来,我区将持续完善“创新驱动、标准引领、专业支撑、 多元共治、协同优化”的 区域教育发展体系,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 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5]。

参考文献:

[1] 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宁江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梯级 培养工程实施方案[Z].2023.

[2] 宁江区教育局 . 松原市宁江区教育局关于全面提高义务 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Z].2023.

[3] 崔允漷 . 有效教学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

[4] 陈向明 . 教师专业发展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20.

[5]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新

课 程 背 景 下 区 域 中 小 幼 教 育 教 学 高 质 量 发 展 实 施 策 略 研 究》 (立项编号:LZ2301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