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沉浸式教学”在中职青年教师课堂中的实践成效研究

作者

李娟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1 青年教师教学风格与沉浸式教学的适配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青年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相较于资深教师,青年教师在教学风格上更具创新意识和技术亲和力,倾向于采用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参与感。他们普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智能终端及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对教学模式改革持开放与积极态度。这种教学风格与“沉浸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即强调情境化学习、交互式体验与多感官参与—高度契合。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能灵活设计贴近现实情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或真实场景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做中学”“用中悟”。青年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更愿意引入项目任务、角色扮演、VR 技术或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理论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产生代入感与情境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探究动力。这种风格非常适应中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特别是在如工程造价类课程中,青年教师通过构建虚拟工程项目场景、模拟招投标流程、实时造价软件操作等方式,更容易实现沉浸式教学的教学重构目标。

2“沉浸式教学”在中职青年教师课堂中的实践

2.1 场景模拟教学的构建与应用

(1)构建真实工程情境,营造角色沉浸氛围。青年教师在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充分借助建筑工程资料与施工案例,构建“工程项目部”仿真环境。通过布置“招投标现场”“工程图纸会审室”“预算编制办公室”等模拟情境,学生分组扮演“造价员”“项目经理”“甲方代表”等不同角色,沉浸于完整项目流程中开展互动学习。在该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情境主持与教学推动的任务,借助实物道具(图纸、造价软件、招标文件)提升情境真实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课堂代入感。(2)引导学生任务驱动完成工程造价流程演练。在模拟场景中,教师设计多步骤的实践任务,如“编制工程量清单”“计算材料成本”“模拟报价审核”,将抽象理论融入具象化操作流程中。学生依据“工程任务书”独立或协作完成各阶段任务,逐步理解造价编制各环节的逻辑与标准。在学习过程中穿插教师点评、模拟客户审查与小组汇报,形成完整的“任务链条式”沉浸体验。

2.2 项目驱动下的任务式沉浸教学

(1)设计“真实任务”项目,推动知识转化为能力。青年教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完整的工程造价项目,设置如“市政道路工程预算编制”“住宅小区建设造价分析”等案例,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仿真任务”完成课内外学习。教师以“项目委托方”身份提出要求,明确任务目标、提交成果与评估方式,使学生在项目周期内以“准职业人”身份参与全流程操作。在执行过程中,学生需自主调研、查阅定额、建模测算、撰写报告,从而将知识学习、工具运用与职业素养训练融为一体。(2)分阶段任务推进,促进学生深度参与与责任承担。项目任务通常分为多个阶段性子任务(如设计变更测算、清单编制、造价优化),教师通过阶段讲评、学习单元重构等方式分段推进,形成“项目导向-阶段达成-结果输出”的教学闭环。为增强沉浸效果,教师设定虚拟角色(如审计监督人员、招标评委),与学生进行正式化交流与模拟答辩,提升任务完成的仪式感与现实感。该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课程任务的责任感和时间管理能力,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共建,显著改善了传统课堂中的“听讲—记忆—测试”被动模式。

2.3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技能训练

(1)基于 VR 平台进行工程场景模拟训练。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建筑类VR 教学系统,如“虚拟工地参观系统”或“工程构造仿真平台”,将复杂抽象的施工过程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三维场景。在工程造价课程中,学生通过 VR 设备沉浸在仿真建筑工地中,了解各施工阶段的构造细节与材料配置流程,进而精准识别图纸中的工程量节点。通过与虚拟构件互动(如点击墙体、地基、管线获取其材料及工程量参数),学生可在系统中直接完成量算练习,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场感知的无缝连接。(2)运用 BIM+VR 系统开展造价分析训练。青年教师将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 VR 技术结合,指导学生对建筑模型进行成本分析。通过 BIM 建模软件生成项目模型后,导入 VR 平台实现沉浸式可视浏览,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建筑结构并同步调取构件的工程量、单价信息,进行动态预算编制。

2.4 教学互动与反馈机制的嵌入优化

(1)构建多维互动渠道,增强课堂参与度。青年教师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如雨课堂、学习通、钉钉互动白板)嵌入多种互动工具:实时弹幕、匿名问答、小组头脑风暴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随时表达思考。以“工程项目预算误差来源分析”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点提交并在线展示,其他组通过点赞与评论参与反馈,形成“问题提出—群体分析—观点融合”的互动闭环。该方式强化了学生参与感,改善了中职课堂中部分学生不愿开口、缺乏表达欲望的状况。(2)实施即时评价与闭环反馈机制。在沉浸式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实施即时打分、语音反馈或情境评分机制(如扮演“甲方代表”对学生投标答辩打分)。例如,在模拟工程量清单审核环节,教师以审查人角色针对学生报价提出问题并给出反馈建议,学生据此修正结果,推动“即时修正—再呈现”的学习循环。此类反馈机制不仅提升学生对标准化流程的敏感度,也锻炼其应对职场质询与自我修正的能力,有效提升了课堂反思深度与知识内化水平。

结束语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路径。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强调情境体验、角色参与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契合中职教育“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尤其在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中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总的来看,沉浸式教学不仅为中职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邱国珍.沉浸式教学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60):179–181.

[2]李红霞,宋晓宇.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1):74–78.

李娟,1968 年 10 月,女,江苏南京,高级讲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