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模态数字叙事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张晶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数字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信息传播与认知加工的多模态转向,驱动教育领域探索外语教学的模态创新。本文依托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叙事学理论范式,系统考察数字叙事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路径,构建了多模态课程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通过构建大学英语多模式数字叙事教学模式,期望多模态数字叙事对高校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多模态;数字叙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 言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文化交融的深化,共同驱动了信息传播的多模态转向。信息以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复合模态经多元媒介呈现,这一范式迁移至教育领域后,催生了跨学科教学研究的范式革新并取得显著成效。大学英语教育需顺应此趋势,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多模态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内外协同的多模态表达路径,实现教学效能提升、学习动机激发及创新能力培育的复合目标。

多模态指通过整合视觉形象、文字符号与听觉信号等多元模态要素构建的复合文本,这一文本形态已深刻重构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交际生态。作为二语教学的核心要素,外语教育者需深入理解多模态范式对语言习得效能的增值潜力。数字化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作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创新教学策略,正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伴随信息技术迭代,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群体对基于数字技术的叙事化学习模式展现出显著偏好。该教学法融合数字技术、媒介素养与学科知识,通过声像文本等多元模态协同叙事,构建出兼具认知功能与技术赋能的综合性学习范式[1]。Godwin-Jones(2015)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化叙事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显著提升效应,具体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运用及语法结构等语言要素的习得层面[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多模态与数字叙事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多模态与数字化叙事在二语习得领域展现出显著效能,不仅为学习者构建了真实的社会交际语境,促进第二语言产出的精准性与流畅性,更通过增强学习动机与兴趣实现认知层面的深度介入。

二、多模态数字叙事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

多模态数字化叙事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短视频、播客等数字媒介引导大学生以英语为媒介向国际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旨在培育其跨文化叙事能力,具体涵盖叙事结构构建、话语策略运用、跨文化意识塑造及数字媒介素养培育等维度。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进程中,官方叙事需与民间叙事形成互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高素质群体,其通过数字媒介开展英语叙事实践对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具有战略价值。研究聚焦于提升大学生运用英语开展数字化叙事的能力,通过多模态叙事实践产出跨文化传播作品,既推动其深度参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实现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同时提升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觉。

三、多模态数字叙事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构建

杨华(2021)基于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实践,系统构建并阐释了我国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与实践双维度论证了该实践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契合性[3]。王中祥(2023)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数字化叙事作为视频教学范式的拓展形态,其学理基础根植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与多元读写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该模式可借助网络平台、工作坊及跨学科协作等多元路径实施,展现出教学对象的普适性、教学形式的延展性及教学成效的复合性等显著优势,为新时期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范式[4]。

多模态英语叙事教学将多模态理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通过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数字媒介资源的协同创新,激活语言学习者的认知潜能,促进语义建构与语言创新的动态融合。其理论架构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教学资源的多模态整合,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符号资源的立体化配置,使教学内容具象化、情境化;二是教学方式的多模态创新,采用混合式学习范式,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究等策略,推动学习者在多模态交互中完成意义建构;三是教学评价的多模态重构,全面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轨迹。

教学资源的多模态化通过超文本链接、动态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突破线性文本局限,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学习对象。教学者可通过数字教材、微课视频、交互式课件等载体,将抽象语言知识具象化,促进学习者在符号解码与意义协商中深化认知。教学实施层面,教师可设计“课前数字叙事任务+课中多模态互动+课后在线协作”流程,引导学习者在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中完成语言输出的多模态转换,如课后学生创造数字故事,在创作故事脚本、写文案、翻译文案、配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外语叙事能力[5]。

教学方式的多模态化要求教学者突破单一讲授模式,为语言学习者创设多元实践场景,引导其通过听觉、视觉等多模态交互实现意义建构。张德禄(2014)基于教学资源与内容的差异性,构建了涵盖口头陈述、书面报告、PPT演示、板书解析、图表呈现、视频创作、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模态体系,以促进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6]。在多媒介教学环境中,教学评价需遵循多模态化原则,即在保持评估主体、方法与内容一致性基础上,综合运用课堂研讨、情景表演、团队协作任务、标准化测试等多元评估方式,系统考察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质量。

四、多模态叙事视角下的读写课实例分析

1、设计理念

在信息化技术主导的现代社会语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多模态特征,大学英语教学亟需重构读写能力培养体系,将技术读写能力纳入语言读写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框架。通过采用分析、总结和解释所研究问题的学术资料的综合理论方法,对多模态数字化叙事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和概念化。

2、教学目标

多模态数字化叙事依托多媒体资源实现概念与信息的立体化表达,通过整合视觉、听觉等多模态符号系统,推动语言形式、功能与内容的动态融合。该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沉浸式语言实践,激发与培育英语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构建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其形成系统化的学习策略与自主合作的学习范式,最终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数字叙事任务设计依据课程标准,以认知策略分层为导向,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叙事材料,为学习者提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语言学习体验。基于认知策略层次的任务设计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范例,展现出了文本、媒介、教学表达与执行方式之间的内在互动联系。

3、教学设计

本研究实施周期设定为半年,选取开设大学综合英语课程的1个英语专业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所有参与项目的学习者均具备基础性的教育技术学习背景。在具体操作流程中,研究者指导学习者构建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关联网络,通过情境化方式呈现与演绎新知识体系,依托实践任务驱动知识内化与深度理解,最终形成基于多维度评估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于2024年指导专业学生参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活动。以个人视角积极主动发掘娄底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傩戏)、风土民俗、特色饮食等,讲好家乡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活动旨在引导参与者通过英语叙事有效传播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并面向国际受众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5分钟短视频作品。活动采用"学生志愿者初稿创作—中外教师协同评阅反馈—同伴互评—自主修订—专家指导"的螺旋式提升机制,基于全程参与并完成各环节任务的44名学生的初稿、修订稿及终稿文本,系统分析外语数字化叙事中指称表达与评价修辞的话语特征,深度挖掘文本承载的价值观建构与文化认同机制。

在教学案例分析部分,让学生根据Unit2人物主题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创造并录制一个关于你可以向之学习的人(可以节选著名名人或典型人物)的简短视频或 vlog,在班级进行分享。描述一个你认识或见过的人,并指出你可以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您可以按照下面给出的指导进行操作。

写作构思设计:

(1)分析将要描述的人物特征;

(2)选择一些值得注意的轶事或事件,完善作文的措辞来修饰语言;

(3)通过具体事例突出描述人物的外表细节和特征。

某研究小组聚焦中国近代史领域,以晚清政治家、军事战略家曾国藩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其作为湘军创建者与统帅的生平事迹展开多模态叙事创作。

Zeng Guofan inherited the independent style of Fang Bao and Yao Nai of Tongcheng school and founded the "Xiangxiang school" of ancient pro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Huxiang culture. He put the focus of educ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eart", "body" and "behavior".

短视频作品聚焦曾国藩家教思想体系,系统阐释其"三修"教育理念:以修"心"为核心,强调心智磨砺与道德涵养,倡导"慎独""不忮不求"等传统修身德目;以修"身"为根基,主张通过劳逸结合、节制情欲、规律作息等养生之道培育健康体魄;以修"行"为实践路径,要求子弟践行朴实谦和的处世之道,恪守宽厚待人、戒奢崇俭的行为准则。该叙事框架完整呈现了曾国藩"德性修养为本、身心康健为基、躬行践履为要"的家庭教育观。

本研究在课程模态的组合设计中,体现了:

(1)多模态读写实践对英语学习者的抽象思维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表征特征体现为更频繁地运用视觉化认知工具阐释抽象概念、隐喻机制及叙事逻辑。

(2)该读写范式可有效提升英语发音的流畅性,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展现出更精准的元音-辅音协同发音能力及重音模式控制技巧。

(3)在多模态训练框架下,学习者形成对语法结构及词汇搭配的显性关注机制,这种认知强化过程对缓解成人二语习得中的石化效应具有积极干预作用。

(4)多模态读写通过整合视觉、听觉、动觉等多重感官通道,构建起立体化的语言实践场域。学习者在此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数字语言工具等中介系统,实现语言知识的跨模态迁移与问题解决,最终达成语言技能的多维协同发展。

4、多模态与数字叙事的教学反思

提升语言输入输出模式的多元交互性。通过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资源,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真实、更生动的语言环境,获取多样化的语言信息。同时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如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平台等,以故事、纪录片、互动游戏等形式展现自己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他们更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学生制作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短视频,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语言细节、组织逻辑结构,同时运用视频剪辑技巧和配音技能,全方位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模态资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差异,如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数字叙事则为学生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学生借助数字工具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叙事项目。基于深度阅读与协作研讨所构建的知识图式,学习者通过具身化认知实践,将个人学习历程转化为多模态交互叙事设计,最终产出融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及交互元素的数字叙事作品。学生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聚焦多模态数字叙事范式,系统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素养。具体而言,该范式借助跨模态表征技术,深度揭示文本、媒介与感官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习者在视听交互中构建多模态语义网络;通过会话分析技术整合听力输入与口语输出,形成"会话启动—听力解码—文本重构—写作输出"的螺旋式认知循环,促进语言技能的协同发展;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嵌入会话讨论、听力分析与写作训练,在写作实践中触发深度阅读与会话交流,实现多模态信息加工的良性互动。在多模态数字叙事的情境创设中,通过构建语义透明化的交互界面,使观众能够精准解码叙事者所传递的意图内涵,实现认知层面的意义共建。

五、结论

在数字化沟通和多模态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融入数字科技的多模态与数字叙事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多模态数字叙事通过讲故事的艺术与各种多媒体(包括图像、音频、视频和网络出版)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英语教学多样化,使其变得有趣和个性化,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深度挖掘多模态教学资源与数字化叙事技术的潜在价值,以创新性思维重构课堂教学范式。借助数字化叙事工具,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使学习者在模拟真实语境中实现文化认知的动态建构。同步提升口语表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育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传播人才筑基赋能。

参考文献

[1]Woolhouse, C. (2017). Multimodal life history narrative: Embodied identity, discursive transitions and uncomfortable silences. Narrative Inquiry, 2017,(01):109-131.

[2]邓晓媛,李兵绒.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22(04):84-85+96.

[3]杨华.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的新探索[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04):10-17+91.

[4]王中祥,崔奇.数字化叙事在二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3(02):39-44.

[5]陈霞.融合数字多模态写作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生态给养研究——基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3,43(02):93-100.

[6]张德禄,张时倩. 论设计学习——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2):65-6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国际传播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20240100029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数字叙事视域下湖南非遗文化傩狮舞国际传播的模式化研究”(24B0817);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虚拟教研室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RKJGY2420)。

作者简介:张晶露(1986-),湖南长沙人,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与信息化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