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的路径

作者

樊晓印

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 江西南昌 330063

引言

组织与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系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适应性与领导潜质的培养,图书馆作为校内少有的“服务—学习—实践”三功能交汇的教育空间,劳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极大的育人潜力。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岗位体系设计与育人功能发挥方面仍显粗放,对图书馆实践岗位的结构特征分析,探索其在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1 图书馆实践教学的岗位结构与组织特征

图书馆是高校中独具实践性与服务性的教育空间,其劳动教学岗位体系具备结构明确、任务真实、职责递进的特点,为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天然载体。

第一,高校图书馆通常设置有图书整理、借阅协助、期刊归档、信息咨询辅助、活动支持等多个岗位,岗位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关系与任务衔接机制,为学生在不同职能之间轮岗锻炼、能力拓展提供了平台。部分高校图书馆已探索设立学生值班长、区域负责人、小组组长等“准管理岗”,岗位晋升制度引导学生从基础执行向统筹协同、任务调配等高阶能力转变,激发其组织意识与责任担当。

第二,图书馆劳动实践通常采用“固定时段 + 动态任务”的混合管理机制,保障了劳动过程的连续性,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决策空间,在团队协作、项目推进、岗位交接等环节中,学生需主动进行沟通协调、任务分配与流程管理,构成了管理能力生成的“真实场景”,图书馆长期营造的安静有序、规范高效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时间意识与组织纪律性形成了正面引导,有利于组织管理素养的内在沉淀。

2 图书馆岗位体系中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的实践路径

2.1 设置学生值班长制度,锻炼统筹协调与任务分配能力

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学生值班长”制度是一项兼具教育性与实用性的岗位管理机制,制度化选拔、职责明晰、任务委派与反馈机制。学生在履职过程中能够系统锻炼统筹安排、任务协调、人际沟通与应变决策等多方面组织能力。

(1)岗位职责清晰,锻炼计划性与统筹能力。学生值班长制度通过岗位责任划分,使学生从“完成任务”向“分配任务”转变,值班长通常负责每日任务统筹、人员调配、岗位分工、时间管理与突发问题协调等事务。例如,某高校图书馆的“学生服务组”中,值班长需在每次服务前 15 分钟组织分工会议,使用统一的《岗位安排登记表》对当天的任务进行分配,与馆员确认特殊事项,服务过程中值班长要不定期巡岗,检查落实情况,在劳动日志中记录各岗位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2)动态调配任务,提升应变与协调能力。图书馆工作常伴随着突发任务或人员临时缺岗等变数,值班长需具备快速判断和灵活调度的能力。例如,图书馆“期中借阅高峰日”期间,因读者人数剧增使得原有咨询引导岗位人员不足,值班长迅速调配书库整理岗位的学生临时支援服务台,缓解了前台排队压力,现场调配和临机应变的实践锻炼,培养领导力基础与系统处理事务的能力。

2.2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策划与执行,培养项目组织能力

图书馆每年都会开展大量主题宣传、读书推广与读者服务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项目组织训练平台。组织策划、过程执行与总结评估三个阶段的深度参与,能够锻炼逻辑规划与资源统筹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合作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

(1)前期策划训练,锻炼逻辑规划与资源整合能力。在“世界读书日·图书漂流”活动中,图书馆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前期策划任务,学生组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制定活动主题与宣传口号,有的负责联系印刷、编写宣传文案,根据往年数据估算漂流图书数量与流转周期提前设计标签、借还登记卡与流程指引。

(2)组织执行训练,提升协同合作与应变控制能力。活动当天学生团队以“图书漂流志愿岗”的形式全程负责活动执行,包括物资搬运、现场引导、借阅登记、秩序维护与问题处理,活动期间出现突发情况,如标签脱落、读者排队积压等,值班学生及时调配人员、重新引导动线并简化流程,保障活动持续运行。

(3)总结评估训练,培养反思意识与持续改进能力。活动结束后图书馆组织参与学生进行集体复盘会议,学生代表展示活动流程图与问题记录,提出如“标签防脱落材质应改进”“现场引导牌设计不够醒目”等具体建议,提交《读书日活动学生小组总结报告》,图书馆采纳建议用于下次活动优化并评选“最佳执行小组”给予表彰。

2.3 建立学生团队协作机制,提升人际沟通与协同管理能力

科学构建学生团队协作机制,图书馆能提高任务完成的系统性与流畅性,培养学生在组织情境中处理人际关系、推动沟通协调与进行分工管理的综合能力。

(1)设立小组责任制,明确分工结构与协作模式。图书馆可将参与劳动的学生按时段或任务类型划分为若干小组,实行“固定小组 + 轮岗制度”,在组内设立小组长或责任人,协助值班长开展局部管理。例如,某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小组”中,每组由 5 名学生组成,分别负责图书陈列优化、宣传材料制作、现场引导、读者互动与数据记录,任务分工明确、职责互补。

(2)推行协作沟通机制,提升问题解决与人际表达能力。团队内部沟通效率决定了劳动执行质量,图书馆通过“早班沟通—中段反馈—末班总结”三阶段交流机制,引导学生定时汇报进度、主动提出问题并相互协助。例如,在“书库整理联合任务”中,由于部分架次资料模糊,学生主动召开简短工作碰头会,交流标签辨识技巧并建立“问题记录共享表”,在协作中完成经验共享与问题共解。

(3)组织跨组联动项目,锻炼团队之间的协调管理能力。任务密集期或大型活动中,图书馆可推动跨小组协作实践,模拟项目式团队运行模式,例如“毕业季图书馆资源清点行动”中,多个学生小组需共同完成大范围图书盘点、书架调整与数据同步录入,各组之间通过“组长联席会议”汇总工作进度、协调任务边界并统一问题上报口径,形成横向协作链条,可以对其“协同管理能力”进行锻炼。

结束语

图书馆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其岗位体系与工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稳定、持续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平台,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习,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罗娴明,窦国昊,廖雅斯.高校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的思考——以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公关世界,2021,(14):55-56.

[2]文美华.高职图书馆聘任学生助理馆员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J].民营科技,2016,(11):94.

[3]张淑霞,张恕.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复合型人才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01):80-82.

作者简介:樊晓印,女,1974 年5 月,馆员,本科生(学士学位)